當中國於1970年代末期展開歷史性的開放時,中國與其子民不僅因為精準的經濟新政策而受益,更重要的是,她還掌握了絕佳的時機。隨著局勢開展,接下來幾年,史無前例的全球化時代登場,而中國乘著這波經濟突變浪潮,獲利遠勝世界其他國家。不到10年,中國就從進出口量低迷無奇的貧窮國家,轉型成所謂的「世界工廠」,而這正是她今日最顯著的名號。

儘管中國政府與其子民取得新時代的改變契機,全球化事實上還是遵循歐美、日本等強權國家的遊戲規則。世界經濟強權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尋找資本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為西方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商品。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比中國更符合這兩項需求。

如今當代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已然抵達顛峰,未來將有相應的新潮流予以取代。而中國面對新的世代,已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轉型為更為強硬的直接介入者。確實,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經濟變動的主要因素。

在今日,中國的銀行、營造公司與其他類型日益增加的企業主們遊走於世界各地,為他們的資金與貨品市場尋求出口,開創新的商機與市場,為中國的快速成長尋找所需的原物料。於此同時,中國開始制定自己的規則,根據自己的想像藍圖重新改造全球化風貌,逐漸取代歐美多年來壟斷第三世界所立下的諸多準則與規範。

在北京所創建的現代版「以物易物制」(barter system)裡,開發中國家買單建構新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以換取長期穩定取得烴或其他礦物的權利,並因此為中國企業贏得大筆合約。在川流不息的跨國交易中,中國進出口銀行(China’s Export Import Bank)與其他大型國家控股的「政策性銀行」共同結盟,提供誘人的金融計畫,不過幾乎總是得雇用中國企業、中國原物料與中國勞工。

非洲成為中國展示新建制的最佳舞臺,並讓此新興勢力得以史無前例地競逐商機,並且大放光芒。因為冷戰因素而備受西方冷落的非洲大陸,成了中國鍛鍊其國際貿易實力的完美練兵場。除此之外,非洲亦是全球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寶庫,得以提供中國工業持續擴張與大規模全國建設所需的原物料,更是一大利多。

上述種種原因,使得非洲在北京當局眼中的重要性大增。事實上,中國的新領導者習近平首次以主席身分進行國外參訪時,即是造訪非洲。而一年之内又有多位政府高官頻訪非洲,和美國的非洲政策形成強烈對比,我相信北京方面是刻意營造此一對比。就美國來說,不管是總統或國務卿,皆甚少親臨非洲。對非洲異乎尋常的關注,以及出手闊綽的官方資金,讓非洲領導者口中的「服務式關係」(servicing the relationship),為中國帶來極為優渥的報酬。2012年,中非貿易總額據估已急遽上升至2千億美元,為本世紀初的20倍,並遠勝美非與歐非貿易總額。同時,對中國重點發展工業如營造業而言,非洲的工程訂單已占其海外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近年來,諸如此類的中非貿易發展引發人們激烈而未果的爭論。中國的深度介入,是否會從根本上幫助非洲重建,是否會讓非洲從此走上康莊大道,抑或是引發換湯不換藥的新一輪殖民擴張?上述的種種辯論結果似乎大部分早已注定,如同可預期的法律公報般貧乏:人們要不選擇以反省的態度為中國進行辯護,要不就是高聲歡揚西方強權的價值觀,並幸災樂禍地數落中國的每筆失敗爛帳。

然而,中非關係中最重要且最難以預期的因素之一,卻常詭異地在討論中受忽略:實際上,大規模的中國人口以移民或長期居民的身分,移居偏遠大陸的深處。據估計,近10年來,已有上百萬的中國新移民進駐非洲大陸,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新面孔:農民、建立中小型工廠的企業家、五花八門的貿易商、醫生、教師、走私販與性工作者。本書的描述重心正是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 的新移民。我的踏察足跡遍及非洲大陸的15個大小國家,我試圖透過他們的經歷來了解中國與非洲日益緊密的關係。

國家政府向來樂於進行經濟計畫,而中國與非洲亦不例外。北京官方的貸款計畫以及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大型工程,時時盤據非洲報紙的頭條,使得中國於非洲的國際聲勢如日中天。但是,歷史早已告訴我們,時代總是由數量可觀的小人物一點一滴有意義地形塑而成,他們未知的動機與目的,間接地創造了所謂的現實。若以此觀點看來,非洲的中國新移民正是操控中非重大外交新關係的主宰者。當新移民為非洲與原生家鄉建立非官方網絡,進行商品、資本、貨物輸送流時,他們確實建立了政府無從掌握與計量的地下渠道。

中國的非洲移民熱潮主要是靠口耳相傳和訊息傳播,即便深居內陸的尋常百姓,也視非洲為機遇無限的新大陸。每個踏上非洲大陸的中國人,都有可能成為移民鎖鏈的重要一環,其親戚、友人、女友與家人們往往會緊隨其後。北京政府雖然縝密地籌畫如何增強國家實力,提高國家聲譽,但在非洲的中國新移民對待商業的態度,對法律、環境、地方習俗,尤其是當地人民的尊重程度,更能直接決定中國的形象與中非關係。

做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近身觀察中國的快速崛起並深感讚嘆,同樣地,過去我亦見證了非洲的動盪改革時期。眾所周知,中國乃全球成長最迅速的巨大經濟體。過去20年來,中國平均每年以10.2%的速度成長,相當於全球經濟成長的40%。近來,儘管未受國際普遍支持,非洲經濟也急起直追。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預測,2013年至2017年間20個發展最快速的國家,有10個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而這些事實都將緊密糾結。

最近幾年在非洲,我幾乎所到之處都能見到中國人的身影,對此情況,我的驚訝程度更甚以往。我在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 es Salaam)和平凡的街頭小販相談甚歡;我在尚比亞的首都路沙卡(Lusaka)和肉雞小攤結識;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盜採銅礦的山貓幫打交道,這些中國朋友大大改變了我對中國的觀點。

在這塊新的大陸上,中國人總是毫不保留地向我表示他們對中國問題與缺點的擔憂,以及對祖國的殷切期盼。相反地,我很驚訝地得知,對他們許多人而言,非洲似乎意謂著無限的自由,和他們口中擁擠、過度競爭並且充滿惡意的中國相比,非洲閃爍著機會的光芒。大多數人還認為非洲的貪腐問題相較之下似乎較不嚴重。

非洲,正處於自身歷史的深刻轉捩點。對許多非洲國家而言,由於人口、教育與傳播技術的轉變,新的時代將有可能使非洲一舉脫貧,並且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在過去10年來,非洲的整體增長已幾可媲美亞洲,以目前狀態看來,不久將位居世界前列。

預估在本世紀中期,非洲的人口將從10億增長至20億之譜,並就此進入「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時期,該階段意謂著年輕的工作人口比重上升,並將遠遠超過沒有勞動力的年輕與老年人口。直至本世紀末,人口統計學家預估非洲人口將瀕臨35億大關,並超過中國與印度兩國人口的總和。

當然,增長與發展難以等同而論,我們不妨保守推測政府組織最先進的國家,主要也就是新興民主國家,將最有可能處理好自然資源財富和人口暴增之間的矛盾,從而進入更高階段的繁榮昌盛。然而,許多受貪婪與短視近利的政治權貴階級所操控的非洲國家,將會因國際對原物料的需求激增,短期間內大發洋財,若該國統治菁英濫用資金,未明智投資於其人口的就業與專業訓練計畫,他們或許將濫情揮霍,打造嶄新、炫耀式的首府,建造華而不實的宮殿,並將多數資金匯入外國銀行戶頭。

這些國家隨著人口激增,城市將變得擁擠不堪,社會動盪不安,許多國家甚至會逐漸走到國家失靈(state failure)的地步,同時其地下資源耗盡,環境亦遭到破壞。本世紀中期許多非洲國家將會達到兩個極端,一個是人口增長達到頂峰,而另一個則是已知的石油和礦產資源殆盡。

因此,對部分非洲國家來說,中國開展的「再發現」(rediscovery)正巧與上個世代的中國歷史互相呼應,那時,中國首次展開歷史性的開放。中國,做為非洲最為龐大而飢渴的新夥伴,將帶來嶄新而巨大的投資。然而,對部分不幸的非洲國家來說,中國深不見底的胃袋,將加速悲劇前來的腳步。

迦納獨立智庫資深執行長艾德‧布朗(Ed Brown)告訴我:「中非關係將主導非洲未來50年的命運。最重要的關鍵是,非洲國家是否有足夠應變能力爭取到好處,而不是再次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品。」

我期盼,藉由了解中國與世界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國家所建立的新關係,及其所創造的新世界,我們能夠對未來有更多的認識。

作者:傅好文(Howard W. French)

(編按:《中國的第二個大陸:百萬中國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資新帝國》這本書,是由《紐約時報》資深撰稿人,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的傅好文所著。1986年他加入《紐約時報》,先後擔任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西部與中部非洲地區、日本及中國上海分社社長,駐外20多年。

傅好文的踏察足跡遍及非洲15個大小國家,直擊中國移民在非洲的日常,深入了解他們的背景、動機、對中國生活的不滿和所懷抱的非洲夢。同時,謹慎而敏銳地勾勒出中非合作的真實面貌,讓人清楚看見中國備受爭議的殖民主義企圖,以及正在改變的世界。本書由麥田出版社出版,新頭殼特別為網友摘錄新書的部分內容。)

傅好文的踏察足跡遍及非洲15個大小國家,直擊中國移民在非洲的日常,深入了解他們的背景、動機、對中國生活的不滿和所懷抱的非洲夢。圖:麥田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