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督盟13日舉辦座談會討論台灣國會改革,共邀請5位專家學者與談。學者一併指出,台灣的現況是行政強、立法弱,所以必須強化國會的功能。強化的方法可從立委深耕委員會、提升輔助用的公費助理制度等處著手,讓立委具備專業,以及利用「國會頻道」、黨團協商透明公開化,讓立委作為受強力監督。
當前熱搜:朱立倫指罷免毀滅民主 綠營:相信民眾智慧
北大公行系助理教授陳耀祥、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徐永明、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及時代力量代總隊長黃國昌、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吳志中、南台科大財經法律所助理教授羅承宗等專家學者,13日接受公督盟邀請,參加「從外國國會制度看台灣國會改革」座談會,座談會由公督盟理事長黃秀端擔任主持。
首位發言的陳耀祥指出,台灣國會因為歷史背景,至今仍非完整的國會,例如審計權在監察院手上。他表示,台灣政治運作的中心是在總統,由於立委都受黨中央領導,總統能透過政黨來影響國會。台灣先前甚至出現總統想把立院院長拉下來的情況,這種情形絕對是憲政危機。陳耀祥因此指出,應該要強化委員會、助理等輔助制度,來強化國會的功能。
徐永明則強調監督國會的重要性。他表示,從公督盟過去的努力,就可以看出立委的作為相當受到監督機制影響。他與其他與談者皆呼籲「國會頻道」上線,像美國國會一樣,可讓全民直接看到立委在立院的表現。黃秀瑞也補充「立委是怕人民的」。此外,他們也希望目前功能強大、受到強烈依賴的黨團協商,能進行透明化。
黃國昌解釋,黨團協商制度的催生是因為廢省,當時立委席次增加60多席,議事效率變差。為促進議事效率,黨團協商就出現了。與會學者們指出,黨團協商為人詬病的原因在於透明度低,為一種密室協商的形式,而且任何類型的議案都由黨團總召和少數人在喬,沒有專業性可言,有時甚至相當草率。黃國昌舉2013年會計法修正一案為例,當時立院試圖在會期最後一天三讀通過此案,但僅進行黨團協商,而未進行任何院會討論,引發公督盟強烈譴責,並向監院檢舉立院瀆職。
黃秀瑞也指出,許多立委因為黨團協商太方便了,就不進國會、不履行相關的立委職權。她呼籲立委的選區服務應該適可而止,心也要放在國會。她也批評,檢視立院通過議案的時間,不是在5月底、6月初,就是在12月底、1月初,就可以知道,現在的立委都等到會期要終止了才再做大清倉。未來真的要透過強化國會功能、全民監督,來讓立委「會開會」,也就是真正履行代議士的責任。
對於黨團協商的問題,黃國昌和黃秀瑞皆表示,透過強化委員會制度,自然就會將它弱化。黃國昌進一步指出,希望每任立委在任內的4年間,不要在各個委員會換來換去,深耕才能具備專業性。
不過,黃國昌表示自己對採取資深委員會制度持保留態度,因為他認為資深不等於專業。他並舉資深的洪秀柱立委為例,「若你問我她的專業是什麼,我的腦袋就開始冒星星。」
對於立院近來處理課綱爭議的作為,徐永明指出,最後的結果是沒有開臨時會,只是民進黨需要下台階,所以找國民黨進行政黨協商,好來跟學生說,「我們有一個成果出來」。看起來好像可以約束,但並非如此,教育部可以不買單,此事彰顯黨團協商缺乏專業性、黑箱的弊病。
陳耀祥表示,課綱現在的狀況是,如果認定是法規命令,就應該要送立院審查,所以等到9月會期展開,就能夠進行監督。黃國昌則批評,這件事可以回溯到2014年2月10日課綱跑完程序那時,這麼長時間以來,立院並沒有表示它是法規命令,政院應該要送立院備查,才衍生出後續的爭議,可見立院的不作為,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