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終於在本周末就要告一段落了。坦白說,早點結束也好,類似辯論會鬧場、候選人彼此間的針鋒相對、乃至於牽扯出中國介選的諜影幢幢,無疑都讓國民黨好不容易在「大罷免大完封」所凝聚的那麼點氣勢,又瞬間宛若水銀瀉地般、迅速潰堤了!(不是溢流哦!)
撇開政見與立場之爭,筆者認為,整個選戰期間之所以搞得那麼難看,追根究柢,其實與國民黨向來習以為常的「宮廷政治」調性,脫離不了關係,以下是我的解讀。
先概略定義一下,甚麼是民主時代下的「宮廷政治」?個人認為,特點有二:
其一,恪遵道統,懼怕做出改變。
國民黨這個百年大黨,就是典型的「大觀園」政治,在裡頭,甚麼事都得尊重老一輩的意見,單從那些早已作古、甚或淡出政壇許久的大老們,都還得奉為各種榮譽職務來看,就知道這黨有多麼的壓抑。
久而久之,大家不禁開始害怕大破大立的改變,心中或總是想著,現在這樣也挺好,改變畢竟是未知,不如選擇守成。基於這樣的保守心態,地方山頭等掌握實質權力的同志,很容易的就會做出支持大老(郝龍斌?)的決定。當然,守成不見得是壞事,但端看各種網路民調皆顯示,多數民眾看好的是青壯世代(鄭麗文?),箇中的落差,就是國民黨何以不得民心的緣由。
其二,高來高去,放話文化充斥。
近年來,諸如中國的宮廷復仇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裡頭的那些達官顯貴,話總喜歡說一半,然後委託中間人帶話,藉以旁敲側擊的揣摩對方的心思,怎麼樣就是不面對面的當面對話,因為深怕底牌率先亮出來,就會失了先機。
以上情節,不覺得跟國民黨檯面人物的做法,何其相像麼?
從最初各要角表態要不要參選主席開始,一下子你拉我的手,一下子我抬轎請你上,擺明自己想選得很,卻總是惺惺作態的「饞鬼假細意」。好了,在候選人確立、那些報派的大咖都出局後,就該好好的讓各該候選人闡述治黨理念,讓黨員得以按憑論述來做出選擇。但顯然不是這樣的,當初不選的那些大頭們,底下鴨子划水動作從未停歇,一整個把選戰打成是代理人戰爭,回歸到派系山頭間的權鬥,相信這絕對是人民所最厭惡看到的醜態。
日前,台中市區域立委黃健豪的臉書發文,無疑充分詮釋了前述的「宮廷政治」。當中言明,「若求穩定,就選郝龍斌,若想創新,就投羅智強」,同時趁機還酸了鄭麗文,點出她從未贏過選戰。此番明確的表態,被認為後頭實乃貫徹盧秀燕的意志,畢竟,若非台中在地人,「黃健豪」是誰,您聽過嗎?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做出讓媒體可以大作文章的表態,影武者是誰,還用猜嗎?
當然,盧的意志,或可理解,畢竟攤開鄭麗文過往的政治意向,單從2024年國民黨總統提名過程來看,先是百般催促朱立倫趕快提名侯友宜,而後又眼見侯氣勢上不來、而韓猶有政治溫度後,又見風轉舵的呼籲該換韓來選。對照其「該讓就讓」的藍白合思維,再想想她對韓或有所偏愛,萬一到時候盧、柯、韓同場競逐在野聯盟提名,恐怕盧也未必穩出線,在不容有所閃失的考量下,選擇求穩也理所當然。
但不論怎麼想,都無所謂,但請直接坦蕩的說出來,切莫用子弟兵放話的方式來處理,類似的宮廷政治,支持者們實在看得很膩。回顧過往,國民黨已經敗在這種陋習多少回了,如今還要繼續復刻下去?
因著主席選舉乃採取黨員投票的方式,基本上,幾座山頭喬定之後,結果應該已經出爐了,就是求穩吧!但誠如網路上經常揶揄的,「穩有兩種」,國民黨要的是哪一種呢?大頭們、乃至於基層黨員,都該審慎的想清楚才好。能否重返榮耀,還是繼續沉淪,且看今朝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