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訪中,因為中國駐聯官員的安排,我們有幸進入聯合國旁聽安理會開會,在這個由Tiffany藍座椅圍繞的圓形會議場上決定著國際安全與和平,上週伊朗核協議才在這經全體會員國通過。44年前台灣曾擁有其中的一張座椅25年,現在引導我們的中國駐聯官員不時指揮秩序,要團員不要拍照,不要讓中國在外的形象受損。世界改變了看待中國的方式,中國人民也正在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70、80年代的中國還是接受外援的國家,如今已變成世界的債權國,成為持有美國國庫券最多的國家。中國在1979年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爾後成為世行、IMF、WTO會員,從一個自給自足的孤立體走向參與全球經濟,與國際相互依存,現在成為區域規模的定調者,這個國家已是區域大國也是全球大國,但好像還沒有完全的國際自信。

自信是伴隨安全感而來。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中國在晚近歷史上,遭到強國入侵,利益受損,受迫害的心情一直揮之不去,老掛著自己利益受列強侵害的陰影。這種敏感心態顯見的彈膝反應,每每在國際交涉上從國內輿論所激起的民族主義足以見得。

中國在全球事務的角色加重,在涉外關係談判上,到底是利還是義(價值)?中國想清楚了嗎?這牽涉到中國在融入世界體系中能否負擔起國際責任與義務,也牽涉到如何處理與鄰邦緊張的關係。眼前就要觀察的是,若中國設立南中國海防空識別區時所提給國際與鄰邦的理由會是甚麼?是中國的整體利益?還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的哪一項?

我們凝聽著阿靈頓公墓的軍樂「熄燈號」緩緩飄向波多馬克河,也染紅了越戰、韓戰紀念碑上的夕陽。美國出師海外總有大是大非的價值,這些價值正是當初立國時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理想。美國認為自由、人權、公平與正義這些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一致,只要出師有名在國內國外多能取得正當性。也許是這種化身價值的捍衛者讓美國產生因為理想而偉大的自信。每個國家都應該為國民提供安全感,讓自己的國民對外感到有自信,當經濟與國防實力還不足以提高國家自信感時,還欠缺的是甚麼?

作者:黃瓊雅(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