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美國風頭最健的總統候選人,既當過第一夫人,又當過參議員和國務卿的希拉蕊,趕赴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新罕布夏州參加競選活動。

希拉蕊在這場競選演講中,公開點名批評3個嚴重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和全球秩序的國家:中國、俄國和伊朗。雖然她沒有使用小布希喜歡使用的“流氓國家”這個形容詞,但她措辭之嚴厲毫不遜色。希拉蕊指出:「我們必須保持充分警覺,中國軍力正非常迅速地增長,他們建立的一些軍事設施威脅到與我們有條約的國家,比如菲律賓,因為他們是在爭議區域建設。」希拉蕊還說:「中國也正試圖駭進美國國內一切不能動的東西,竊取商業秘密、國防承包商藍圖,並盜取大量政府資訊,尋求獲取優勢。」後一句話既俏皮又尖銳——將中國政府控制的、無孔不入的駭客對美國的入侵形容得淋漓盡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如此評論希拉蕊對中國的指責:「希拉蕊對中國攻擊美國電腦發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強硬的言論。」希拉蕊在演講中告誡美國人不要犯錯、不要輕敵、不要對中國採取綏靖政策:「中國知道他們在競爭——為了獲勝,他們會做一切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歐巴馬敷衍塞責、失去方向感的中國政策的含蓄的批評。因此,白宮拒絕對媒體評論希拉蕊的有關言論。

那麽,希拉蕊為什麼要對中國說如此重話?顯然不僅僅是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的一種“敵人修辭”——任何國家都需要塑造出一個“外敵”來,作為民眾發洩怨恨的“公共污水溝”,以轉移民眾的視線。希拉蕊對中國的反感,源於她個人對中國的深刻認知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劇變。

首先,與擔任總統之前毫無外交經驗——甚至有可能連中國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都找不到——的歐巴馬相比,希拉蕊是美國總統候選人中少有的“知華派”。在1998作為第一夫人與丈夫柯林頓總統一起訪華前夕,她就強烈建議丈夫不要輕率地接受中方的安排,前往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她直截了當地指出:「那裡是一場大屠殺的現場,鮮血永遠也不能洗去。」

2000年,希拉蕊的自傳中文版出版之後,我蒐集了英文版、港台出版的繁體中文版以及中國出版的簡體中文版,將3個版本仔細對照,撰文揭露簡體中文版中大量被刪節的部分——比如,希拉蕊對達賴喇嘛的讚美消失地無影無蹤。我的考證文章發表後,《紐約時報》很快跟蹤報導。希拉蕊讀到報導,頓時勃然大怒,命令美國的出版社收回簡體中文版的版權,中國的書店必須將被刪得慘不忍睹的書籍下架。這一事件讓希拉蕊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多麽缺乏言論自由的國度。

當希拉蕊成為歐巴馬政府的國務卿之後,她更是與中國直接交鋒。有趣的是,在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幾股力量中,通常是國務院比白宮和國會更親華;但希拉蕊主導的國務院,卻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而與軟弱無力的白宮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遁入美國使館尋求人身保護,希拉蕊沒有徵求歐巴馬的同意,便拍板命令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全力保障陳光誠的安全。儘管在歐巴馬身邊的一群親中官僚的運作之下,美方立場一度搖擺,甚至重建讓陳光誠處於危險的境地;但在希拉蕊和國會的堅持下,美方最終還是修正了錯誤,成功將陳光誠營救到美國。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希拉蕊投入下屆美國總統競選之際,正是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的時候。美國朝野在必須強硬對付習近平的蠻橫擴張上取得了共識,作為政壇老手的希拉蕊最先嗅到了風向的轉變,當然要顯示她的“鐵娘子”作風,以獲得美國選民的信任。

中國成為“世界之公敵”,可謂自作自受。習近平仿效希特勒的冒險主義政策,在亞洲四處出擊,激起亞洲各國的強烈反彈,紛紛對美國重返亞洲的計劃表示熱情歡迎。比如,越共總書記首次訪問白宮,顯示美國和越南已經從戰場宿敵變成親密盟友。《紐約時報》報導說,越南主動敦促美國在亞洲部署更強的軍事力量。「在諸多選項中,越南選擇了美國主導的和平(Pax Americana),」越南退役將軍黎文崗(Le Van Cuong)評論說。黎文崗曾在50年前與美國作戰。像其他許多越南官員一樣,他直言不諱地表示不信任中國,聲稱中國是美國和越南共同的敵人。

而對美國政府來說,不僅需要遏制中國在亞洲的帝國主義行徑,還必須面對中國對美國本土發起的攻擊——這種攻擊不是911事件那樣明目張膽的攻擊,而是中國對美國展開的密集的網路攻擊和情報戰,美方將中國當作冷戰之後最危險的竊賊。不久前,美國人事管理局遭到來自境外的網路攻擊,大約1800萬現任、前任和潛在的聯邦雇員個人資料失竊。2015年6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在情報會議上宣佈,中國是美國人事管理局遭大規模網路攻擊的“頭號嫌犯”。中國方面只是以美國法律中的“無罪推定”的原則來為自己辯護。

所以,無論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都不會像歐巴馬這樣對中國低三下四。習近平的腳掌很快就會踢到鐵板上。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作者:余杰(中國旅美獨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