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北溝嗎?這個位於台中霧峰的小農村,曾存放中國南遷的故宮文物長達15年,然隨著故宮於1965年最終落腳於台北外雙溪,這段輝煌歷史如同北溝故宮的最後遺跡─文物典藏山洞,埋沒於黃土中,去年才重見天光,並登錄為「歷史建築」。

不過,卻也爆發台中市府局處步調不一的情況。地政局已於今年4月解編台灣電影文化城項目,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讓地主可以進行開發,但文化資產處卻毫不知情,顯見在維護古蹟的政策上,市府內部需要更多的溝通協調。

5月30日下午在霧峰舉辦導演李佳懷的紀錄片《廢墟的力度─北溝藏寶傳奇》首映會,吸引上百位民眾前來,也再度讓北溝遺址存廢議題浮上檯面。北溝故宮是否能成立文化園區,中市府內部溝通成關鍵。

廢墟崛起 北溝故宮漸漸光?

1933年的中國戰火頻繁,日軍占領東北後直逼北平,因此國民政府著手故宮文物南遷計畫,通過路運、水運遷徙上萬箱文物,歷經16年、途經一萬公里,最後有五千餘箱輾轉南遷至台灣,於1950到1965年間暫厝北溝庫房與陳列館中。

當時許多國內、外政要名人,包括泰皇蒲美蓬、前總統蔣介石夫婦,以及傅斯年、胡適等學者都曾慕名造訪,還辦理故宮文物出國巡迴展覽,盛況可見一斑。

資深攝影家莊靈回憶,故宮搬離北溝後,陳列室分給台灣省交響樂團,而庫房分給台灣省電影製片廠。921地震倒塌使得原址荒廢數年,土地交由公家標售後分別由十多名地主買下,成為私人工廠預定地。

然去年因台北故宮國寶出訪日本,NHK電視台特別來台拍攝故宮文物南遷足跡,在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等人的搶救下,儲放文物的U字型山洞才在去年2月重現天日,並於去年10月由台中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李佳懷導演以一年多的時間拍攝紀錄片,回顧北溝過往價值,也呈現出霧峰的在地觀點,突顯遺址保留的難題。

文化園區創造三贏? 馮院長:需市府帶頭

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出席首映,她認為北溝文物山洞「是戰爭的記憶、也是歷史的記憶。」她亦表示看了紀錄片後,才知道北溝這段風光的過往。

馮明珠更承諾,北溝文化園區建成後,台北故宮將全力協助,屆時不僅能讓民眾透過影音了解北溝歷史,更可望推廣故宮文化創意,保存此地對台北故宮、台中市政府以及地主們是「三贏」局面。

然台北故宮是否可介入催生文化園區?馮明珠說,需看台中市文化資產處如何規劃,「故宮只能提供協助。」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處長張祐創說,從去年北溝山洞曝光、直到被市府列為「歷史建築」,皆盡力與地主們溝通。他也坦言,歷史建築範圍只限於山洞部分,但該處土地面積約兩千坪,若要全面做為文化園區,還需要再進一步調查研究。

另一方面,台中市地政局於今年4月解編台灣電影文化城項目,變更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後,北溝遺址將可合法開發。即使文化部已保留山洞,但地政局此舉,讓地主可依法在私人土地上自行開發,使得資產處推動文化園區更加困難,市府、台北故宮、地主的「三贏」局面恐成「三輸」。張祐創表示先前並不知情,需向相關部門詢問及協調。

地主:盼市府專案處理

擁有北溝遺址土地的十多名地主一開始反對保留山洞,但現已同意保存,並成立委員會以推動地方文史發展。總幹事葉文東認為,未來共同管理文創園區會是零污染的產業轉型,也期待發展觀光能帶動霧峰經濟發展。

地主們說,資金已投下去買土地、打算建工廠,但因政府程序問題,現在無法設文化園區、也無法開發,每個月都還須繳納高額利息,至今已近3年,希望市府能專案處理,儘快統合部門,主導發展北溝故宮文創園區。

黑白老照片,見證北溝故宮當年榮景。圖:陳依蓮/攝   

北溝故宮原址,現為私人土地。圖:陳依蓮/攝   

記者於30日上午參加導覽時,發現因連日下雨,文物典藏山洞之一已淹起泥水。圖:陳依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