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專文指出,即便沒有美國的支持,中國尋求使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的最新努力,也已獲得重大進展。國際貨幣基金(IMF)執行董事會今年內將決定是否把人民幣納入組成IMF緊急貸款儲備的一籃子貨幣,屆時美國在IMF的否決權可能起不了作用。

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中國尋求將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努力最近獲得了多個主要美國盟友的支持。

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將很快能夠與美元抗衡。但它可能加快中國長期封閉的金融市場的開放,增大全球央行對人民幣的需求。它還是在國際經濟中呈現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的重要一步。

IMF官員似乎已經開始支持中國的努力。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4月早些時候在北京表示,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只是早晚的問題。在IMF春季會議中,拉加德稱,IMF需要更好地將迅速成長的新興市場融入其中,包括在評估SDR貨幣籃子的組成時。

報導指出,IMF在決定是否將一種貨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時,會遵循以下2個原則:這種貨幣是否穩定?該貨幣是否在國際交易中得到應用?如果IMF想更改這些原則,就必須得到在188個成員國中代表85%投票權的國家同意。作為IMF的最大出資國,美國持有約17%的IMF投票權,因而能夠阻止此類調整。

但IMF的章程規定,如果一種貨幣被認為符合上述原則,則只需要占70%投票權的成員國同意,就可以被納入SDR貨幣籃子。

在多數經濟學家看來,中國已基本滿足了影響IMF判斷某種貨幣是否符合上述原則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這就是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摩根大通(J.P. Morgan)經濟學家朱海斌稱,去年全球出口額中有12.4%是中國貢獻的,遠高於美國貢獻的8.6%。

目前,還不太清楚中國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第2個標準,也就是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自由使用的程度。

中國一直在提升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的信譽,不僅大幅提高了人民幣貿易結算額,而且逐漸對國際投資敞開了大門。用經濟術語說,中國已在逐漸開放資本項目。

資本項目可完全兌換意味著人民幣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與其他外幣自由兌換。但是,中國仍維持著對資本和匯率的控制,從而引發了有關人民幣是否真正「可自由使用」的質疑。

不過,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試圖扭轉IMF的傳統觀念。IMF認為,即便要對資本跨境進行管制,相應的約束也應該盡量地少。

周小川稱,中國尋求實現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並不再是基於完全或自由兌換這樣的傳統觀念。他表示,中國將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採取有管理的可自由兌換的概念。

過去幾年來,IMF全盤反對資本管制的立場已有所改變。將人民幣納入SDR一籃子貨幣,或使得其對資本管制更加包容的觀點進一步制度化。

朱海斌指出,IMF於1973年將日圓納入了SDR一籃子貨幣,但日本直到1980年才完成了資本項目的開放。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