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10日指出,許多剖腹手術不具醫療必要性,建議採用羅布森分類系統(Robson Classification)作為國際剖腹產分類系統,應重視病患需要,以個案評估的方式選擇是否進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新聞稿指出,剖腹產手術是世界上最常進行的手術之一,特別是在中高收入的國家,比例持續攀升中。雖然可以拯救生命,但許多剖腹手術並不具備醫療必要性,並使得婦女和她們的嬰兒處在短期或長期健康問題的風險中。

世界衛生組織(WHO)10日發表聲明強調,應重視病患的需要,以個案評估的方式選擇是否進行,並且不鼓勵追求所謂的「目標剖腹產率」。

在自然產可能為母嬰帶來危險時,剖腹產可能是必要的,舉例來說,產程延長、胎兒宮內窘迫、胎位不正等,才有必要實施。但是,剖腹產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失能或死亡,特別是當缺乏足夠的設備進行手術或處理潛在可能的併發症時。

從1985年開始,國際醫療社群已經認定,所謂的「理想的剖腹產率」應該在10%到15%之間。新研究顯示,當剖腹產率提高至總人口數的10%的時候,母嬰死亡數均下降。但是當剖腹產率超過10%,則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死亡率得到改善。

世界衛生組織生殖健康與研究部門主任泰莫爾曼博士(Dr Marleen Temmerman)表示:「這些(研究的)結論彰顯了剖腹產在拯救母嬰生命的價值,但也說明了確保這項手術在孕產婦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提供是多麼重要,而不只是著重在達到任何特定的比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目前對於剖腹產對孕產婦和新生兒健康影響,例如死產、或出生窒息導致合併症等,仍未完全瞭解。剖腹對女性造成的心理和社會福利上的影響等相關狀況,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

由於剖腹產所需成本較高,不必要的剖腹產手術比例過高,將可能使得負擔沉重和脆弱的醫療體系產生資源排擠效應,因而無法提供其他醫療服務。

缺乏國際可接受的標準化分類系統,以持續性和行動導向的方式來監測和比較剖腹產比例,是阻礙更深入認識的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採用羅布森分類系統(Robson Classification)作為國際剖腹產分類系統。

羅布森系統根據容易辨識的幾項特點將所有即將生產的女性分類成10組,例如,是否是頭胎?嬰兒是否是頭朝下的生產時正常胎位?孕產婦的受孕年齡?是否有之前的子宮疤痕?生產次數?以及生產過程如何開始的?使用這個系統有助於比較和分析剖腹產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同醫療設備之間的狀況。

泰莫爾曼博士說明:「以標準化、規格統一化和可複製的方式蒐集資訊,對於醫療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於他們將剖腹產手術最佳化,並評估和增進醫療的品質。我們呼籲醫療社群和決策者,對於這些結論有所反應並盡早付諸實踐」。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