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週的馬拉松式談判,美國與伊朗、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德國在瑞士終於達成核子協議的「架構」。伊朗同意在未來15年內逐步裁減核武,以交換國際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這是2008年歐巴馬上任以來執著推動的「協商式」外交戰略另一成果,也是繼去年11月民主黨輸掉國會期中選舉,歐巴馬突然宣布美國要與世仇古巴恢復邦交之後,另一項「看似」重大的外交政績。說是「看似」,因為它的政治操作鑿痕過深,除了歐巴馬擔心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升高對伊朗經濟制裁,而下達國務卿凱瑞必須在3月底完成協議簽署的期限壓力之外,這項協議的細節部分尚待6月份的進一步談判才能完全定案,所以誠如美古復交談判陷入膠著狀態,此一核子協議也充滿不確定性。

未來的難關包括國會多數黨共和黨的杯葛、伊朗能否真正遵守協議、若伊朗違反協議美國能否有效恢復制裁,乃至於美國與其盟友在立場上的分歧等。最重要的是,這兩項重要外交工程都將延續至下一任美國總統身上,這也註定外交議題比起2008年和2012年兩次大選更將在2016年選戰中發酵。

歐巴馬政府的終極戰略目標當然是要藉由規範伊朗核武的裁減,預防中東成為核武軍備競賽的彈藥庫,所以歐巴馬的政策宣傳就是「沒有協議就是戰爭」,他甚至警告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不要否決此協議,否則就是與美國的盟友和國際為敵。

但是這項協議最遭人非議的重點在於過度相信伊朗的公信力。有鑒於過去伊朗曾經違反協議不配合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檢查,甚且依然祕密發展核武並輸出技術,這種「前科」與朝鮮如出一轍。而目前這份「架構」協議並未強力要求伊朗「隨時隨地」接受國際檢查。尤有甚者,若伊朗再次欺瞞,縱使歐巴馬保留恢復制裁條款,中國與俄羅斯會否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也是變數,又或者參與此項協議談判的7國還要再進行討論決定也不得而知。

果不其然,歐巴馬孤注一擲的作法引發共和黨群起圍剿,特別有志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的要角紛紛炮轟,因為如果伊朗真的出包,後果是下一任總統要承擔。

威斯康辛州州長渥克(Scott Walker)威脅若他當選總統將「摧毀」此一協議;目前聲勢領先的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布希(Jeb Bush)表示他無法支持此一錯誤政策;另一位佛州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也宣示將於國會進行最嚴格的審查,甚至加重伊朗違約的經濟制裁條款;首位表態參選的德州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批評歐巴馬此舉只會加速伊朗發展核武,甚至對以色列造成嚴重威脅。

加上先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競選時跳過告知歐巴馬政府的外交儀節,逕自受邀前往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且抨擊歐巴馬的伊朗政策,造成美國國內以色列團體對於美以關係緊張的憂慮,凡此皆對即將加溫的美國總統大選初選帶來外交效應。傳統上美國境內的猶太勢力較支持民主黨,因此共和黨有志大位者莫不利用歐巴馬與納坦雅胡關係決裂的機會來拉攏猶太裔選票。

民主黨目前的領先者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則是力挺歐巴馬的伊朗政策,她的眾多猶太裔支持者也都寄望她的入主白宮能改善美以關係。可以確定的是,外交議題勢必成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重要議題,歐巴馬任內過於弱勢與理想化的外交作為,也註定成為共和黨攻擊的焦點。

而民選總統卸任前急於留下歷史遺產,卻常常因為跛腳窘狀而採取強渡關山的政治操作,忽略與民意及在野黨溝通,結果真正留下來給繼任者的可能盡是一堆爛攤子。台灣如此,美國看來也不例外。

作者:劉世忠為自由撰稿人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