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資政與李登輝總統都是1923年出生。台灣在李登輝總統帶領後,明顯與新加坡走上不同的道路,展現出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貌。

台灣的政治人物最喜歡講超越新加坡,尤其在選舉的時候。這到底有沒有可能呢?可能要先問這些政治人物到底了不了解他們要超越新加坡什麼?

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他的規模你以為只是一個城市,卻是放眼全球;你認為他的政府權威專制,但執政菁英靈活應變,政策推陳出新,政體治理像是企業經營。你覺得住在一個全球經濟中心,擁有世界最好教育制度的花園城市裡一定很快樂,但調查結果有5成以上的人下輩子不想當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命脈是經濟、是產業,他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水準。要超越新加坡,跳過英語當第一語言的門檻不談,能否超越新加坡起飛的雙引擎──全面市場化與全面國際化是關鍵。市場化的施政作風與國際化的心胸與作為,就是開國元勳李光耀立下的兩大標竿。

李氏風格實用主義至上

李光耀曾說過,作為一個東南亞的島國城邦,要想生存下去就是不能平庸。政策不要講理論,能快速有效解決眼前的問題最重要,要丟掉意識形態就是按照世界本來的面目來對待這個世界,而不是按照一個人的想法,更不是用政治正確來解決問題。李光耀務實治理下,新加坡在公共政策的演進上就是持續變革以保證有效的結果,重新設計以提高執政的效率,以及開發服務新平台滿足新需求。在李光耀建國時期,這個經濟島國,從成為跨國的離岸生產基地到和外企合創培訓場所,到現在已是外企的營運總部中心; 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從促進本國工業化到迎接世界國際化,從成立國有企業到不斷私有化,以致當前表現亮眼的淡馬錫集團傳奇。強制、任務和結果導向是李氏作風,政策昨天失誤了,今天就要改,國家才有明天和未來。

的確,在李光耀的帶領之下,初期的新加坡治理對歐洲的社會福利制度避之唯恐不及,明顯採用美國的自助文化,不希望造成國債負擔的主軸下,新加坡發展出來許多與眾不同的政策設計。他們的特色就沒有代際轉移、沒有消費補貼、沒有國債負擔,盡可能運用市場及定價機制來配置資源。

中央公積金這個強制性的儲蓄計劃是整個自助文化的核心,強調個人責任的養老金制度,每個月由雇主與員工共同存錢,養老自籌,下一代及政府都不是理所當然要為個人的生存負責。除養老外,公積金還運用支出住宅及醫療,低收入族群則會受政府補貼。有這筆國內最大的儲蓄金,政府無須向國外借款就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組屋是新加坡的傳奇。建國初期城市貧民區隨處可見,給國民基本的吃住是穩定社會發展的第一步,通過土地徵收法後,政府直接徵收土地興建國宅,約8成的新加坡國民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公寓社區都規劃了種族分配額,國家因此獲得種族融合的功能,一般人是公積金儲蓄支付組屋首期及月供,住進組屋後必須持續就業,也造就穩定社會勞動力的效果。醫療保健更是用者自付的最佳表現,個人保健帳戶也是由個人及雇主共同存款,政府會公布各醫院醫療成本,由國人自行決定要如何使用自己的醫療存款。

世界領導人的導師

李光耀常說:外國人不能照自己的想像打造新加坡。世界各國的領導人要詢問世界局勢、國際發展,一定要來問李光耀的高見,他是局勢智者也是國際說客。對台灣與中國來說,因為有李光耀,才有辜汪會談;李光耀曾籲請歐美大國不要與中國為敵,尊重中國的文化與統治,也勸中國選擇與國際合作,爭取時間和平發展經濟,維護太平洋的穩定。這位智者不僅是兩岸三地的關鍵角色,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說客、中國對歐美的窗口。季辛吉推崇李光耀是全球戰略思想家,「如果只能問一個人,那就去問李光耀。」李光耀也用新加坡向全球證明,不需要戰爭、不需要屠殺,就能成為多種族、多宗教融合的社會。沒有李光耀,國際舞台上誰還能接手這個角色?

新加坡人的父親

新加坡的政治人物個人生活鮮少為媒體報導的對象,這也是李光耀樹立的風格,他曾提及媒體報導白宮生活,並無法證明美國總統的治國能力。在媒體道德約制下並沒有因為神秘而八卦,倒是李光耀接受訪問,觸及他如何度過妻子過世的孤獨與失落,他誠實不浮誇地陳述家人彼此的關係,令一般人感受到一段與政治強人最近的距離。

如果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沒有任何人會理你!一個華人群體活在強大的東南亞回教國家中,新加坡生存在一個永久不安全的國家,從李光耀以來的領導者,不斷灌輸新加坡國人的信條──憂患意識才是新加坡的國魂,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是否能仍在風雨中屹立不搖?

以學業成績成為評斷優秀與否的開國傳統,菁英主義的立國文化已造成當前新加坡教育最大的反思。過去實用主義主導一切,政府也開始擔心其他國家條件更誘人,國民會不會起身離開新加坡,如果危機來臨,是否會留下來保衛這個國家?同樣李氏「自力更生」的市場思維,也在貧富拉大下朝向對弱勢族群更多的補貼與扶持,公積金制度也朝更人性化、更靈活的設計與發展。李光耀的時代,新加坡搖身變成一個花園城市(Garden City)的目的,是為了呈現新加坡是一個絕佳的國外投資之地,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移居的最佳場所;後李光耀時代,城市在花園中(City in the Garden)越發追求的是島上國民的文化、藝術、美學涵養,以及智慧科技與生態的永續發展。

李光耀已經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成功的故事,他的精神遺產也將持續在這個島國上精采演出。

(作者現為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研究生)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