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涉論文假審查風波,目前接受調查中,科技部今(17)日揭露,陳震遠的論文除了審查過程有疑慮外,連內容都大有問題。實際觀察他刊載在《天然災害》(Natural Hazards,NH)期刊,關於臉書的一篇論文,文章的關鍵字竟是內文完全沒出現過的「冬季雷雨(Winter thunderstorms)、中東( Middle-east)」;而文獻回顧的部分,光解釋「具情報性質的(informative)」的短短一句話,就引用屏教大資訊科學系已故教授施弼耀21篇文章,令人傻眼。

《聯合報》今天的報導指出,陳震遠在《天然災害》期刊中的一篇論文,內容竟有111篇都是引用自己和弟弟、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的文章,導言還出現「一本書是由一堆紙夾在一起,每一張紙叫做一頁、一頁有兩面...」的內容,把這段內容輸入網路一查,竟然還和WIKI介紹書本的內文一模一樣。

除了大量引用自己及弟弟的文章外,實際點入陳震遠於2013年2月發表在NH期刊中的另一篇探討臉書口碑訊息影響的文章「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essag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ffecting the eWOM of Facebook」,雖然此論文主要是討論臉書粉絲頁,但論文前2個關鍵字卻是「冬季雷雨(Winter thunderstorms)、中東( Middle-east)」,但內文卻未出現相關內容。

由於關鍵字出現「中東」,而2010年發生在北非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社會運動「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為研究社群網站功效的熱門議題,記者再以「阿拉伯之春」搜尋,卻仍未發現文章有探討到類似項目;而文章內主要探討的eWOM(網路口碑行銷),也沒被列在關鍵字中。

此外,論文在文獻回顧一欄中,針對「具有情報性質、能增進知識的(informative)」一詞提出「論述清楚、有邏輯性的資訊,讓人能在接收訊息後被吸引」的解釋,但才短短一句話,內文就列出22個引述來源,包含「Cheung et al. 2009; Shih Shih 2010a, b, c, 2011a, b, c, 2012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其中,施弼耀的文章就占了21篇,2012年的著作就用了15篇,引用情況十分浮濫。

若從Google的學術搜尋來看,陳震遠引用施弼耀的文章「The development of enhancing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IEEE 802.15. 4」共有52次引用,點開引用目錄,可發現其中幾十次都是陳震遠、陳震武所引用;而施的「Enhanced MAC channel selection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IEEE 802.15. 4」一文的56次引用中,也多數都是由陳氏兄弟引用。

在學術界中,高引用論文為學術評鑑的一項明顯指標,例如有大學在聘用教授時,若著作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且被引用達一定數量,即可列入計點;許多大學也會每年頒發學術研究績效獎勵,高引用論文的篇數也在檢視的項目內。因此這些論文引用究竟是否符合內文?是否有同儕間刻意互相引用的情事,恐怕也是外界最想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