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經濟學者,即使打開服貿協議的內容,洋洋灑灑的從服務業、視聽影視、到殯葬業,甚至攸關國家安全的電信業,都寫上了「不限制」的字眼,我還是很難判斷,究竟這項協議,會將台灣帶往何處。我在網路上看到了許多學者的分析、懶人包的解說,愈來愈覺得事態嚴重,但新聞的訓練告訴我,這樣的資訊不該全盤接收,每個人都有立場,如果要判斷好壞,還得更加翔實的瞭解與查證才行。

可是,正因為資訊的匱乏、不解,我對這一切感到非常害怕。

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了許多產業,看著台灣經濟一步步衰退,從四小龍,一路往後跌到東亞末段班,過去風光的IT、半導體,玩笑地被說成賣雞排勝過主機板,利率僅有「毛三到四」,有段時間,我常常憂心地想,到底台灣下一個產業在哪裡?只要有機會,見著些大人物,我總忍不住趁機問,台灣,該怎麼辦?半導體之後呢?

有人告訴我,生技產業阿!但喊了半天,花費數百億的生技園區,到最後只留下一堆不知道在漲什麼的生技股,以及很容易被取代的保健食品,真正能帶來大筆收入獲利的新藥研發,一點影子都沒見著。

然後又有人說,航空城嘛!但我不知道,比起已成重要通商口埠的香港,國際大城的曼谷,自由通商的新加坡,台灣的優勢在哪裡?

還是那個最近最最流行的文創呢?但我們都知道,台灣的文創實力,比起韓國日本,根本望塵莫及,更不用說,面對對岸的龐大資金跟人口,逐漸消失的競爭力。

最後,我問到了工研院,那個曾經帶出台積電,發展出叱吒近二十年的台灣科技產業的工研院,他們告訴我:台灣下一個產業阿!恩….我們也在問…。

這樣的答案多麼讓人輾轉反側。

還好,我們還有中小企業。

這幾年,從事產業人物採訪,我不再追逐著龐大的財團、企業跑,一方面是這樣的企業主多數端出計算好的行銷說詞,在盤算廣宣效益下餵養記者,讓人厭倦,也造成寫作困擾。另一方面是我在中小企業的身上,看到了台灣的生命力與競爭力,愈是跟他們接觸,我愈安心地知道,台灣即使找不到下一個明星產業,至少,還有許多具有彈性、創造力的中小企業,在支撐著我們走下去。

這個占台灣企業97.8%的企業體,很少受到媒體關注,也不太有政府優惠,更沒有龐大的廣宣經費,讓人留意。但細細的挖掘,我看到,為了打海外市場,彰化鄉下的夫妻兩,買了機票飛到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國外,窩在電話亭裡,將黃頁裡印著與他們產品相關圖片的電話抄下來,回台請人翻譯後,再一通通電話打去行銷。

還有不會法語的光電玻璃老闆,自己提了一皮箱的玻璃,沈重的手臂都脫臼了,就是想要將自家產的玻璃,賣給法國人,最後卻在法國小旅館窩了一整個星期,不敢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