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李連權今(12)日接受新頭殼的專訪,暢談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劃成立的這一年多來,有哪些成果與該思考的地方。而李連權坦承,目前計劃已在部分社區卓有成效,但未來仍有許多再努力的空間。

文化部今年初開始推動村落文化發展計劃,希望透過深入全國各地的村落,鼓勵民間參與,以提升公民意識,並落實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和社區總體營造。李連權表示,這個計畫是希望以文化平權的概念,以扶助鄉村偏遠地區重新學習文化,並在村落文化重建的基礎之上,促進社區進一步重新發展。

李連權回憶,過去在1992年李登輝前總統就已經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當時就已經開始致力於培養公民與社區意識;但90年代以後台灣的少子化、老年化和都市化的社會變化,導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與15歲以下少年人口的比例逐漸懸殊,年輕族群的人口外流,導致村落老年人口比例遽增,因此社區文化的沒落情況才益趨嚴重。

李連權指出,根據統計數據,一個人離開故鄉,當地必須要有77個國際觀光客才能補足消費,國內觀光客更要140人才能補足這個消費缺口。

李連權稱,為了要協助那些青年人口嚴重流失的社區村落,政府會以陪伴及誘導的方式進入社區,先敦促形成社區意識,再使其產生文化活動,並建立差異化的特色。為了要積極落實,必須透過從中輔導成立組織、成立老人食堂、協助聯絡感情以及敦促集體發現問題、找出文化特色等途徑以加速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

李連權說,整個國家社會認為黃金人口─即老年人口是一個負擔,但是必須設想,從正面意義來看,這些人口都已經退休,且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大多身體又仍不錯,如果大家一直寄望年輕人回鄉,實際上相當困難,因此,他認為更踏實的做法是靠社區當地的黃金人口創造出一個文化氛圍與文化特色,可以成為觀光據點,使年輕人因為有了產業而願意回鄉。

當被問及在這一年多輔導發展村落文化的過程中,是否遇到什麼問題時,李連權提到,今年他總共負責輔導了40多個社區,其中23個偏遠地區社區,13個原住民社區,大多都是沒有文化和組織的情況,而政府只能站在陪伴和輔導的角度,提供案例、帶領觀摩、以及協助集思廣義的角度從旁提供支援。

此外他也舉例,萬里的磺潭社區在居民齊心協力下,發展成一個美侖美奐的世外桃源,但是由於當地缺乏村落文化故事與特色,因此無法帶動消費,即使環境品質極佳,尚無法帶動社區的文化發展。

不過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李連權舉例,如台東都蘭社區,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口,但是透過道路規劃、食衣住行的文化藝術灌注、提供阿美族文化風味餐與表演等,吸引了一些外來居住人口與觀光客的進駐。而李連權也盛讚馬祖芹壁被塑造成台灣的希臘,形成一種地中海文化,因此當地民宿、文創商品的發展都現今都蓬勃發展。

最後,李連權也提到,未來文化部努力的方向,是在已經發展出文化特色的村落基礎之上,再協助他們升級;而尚未成功發展出村落文化的區域,則促進他們用更具包容與善意的視角去接納外來的觀光客與住戶。

他說,一旦村落文化發展趨於成熟,並開創出文創商品與深度文化旅遊以後,文化部希望扮演企業福利委員會和社區之間居中溝通的橋梁,促使企業提撥公司福利金進行村落文化之旅,並抱著學習的心態到社區進行深度體驗,以促進社區和企業員工雙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