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秋之後,將是蜜蜂病毒病盛行的季節,而蜜蜂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作為媒介,而病毒潛伏在蜂群內後發病的機率又與蜜蜂本身的免役力有關,因此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呼籲,蜂農應及早加強餵飼、調整蜂勢及適期防治蜂蟹蟎等,以防蜂群越冬大量死亡。

苗栗農改場表示,罹患病毒的蜜蜂常有尾部較黑、班紋不明顯、體毛掉落、吻伸長、跳躍不平衡等、畸翅、腹鼓脹、麻痺及無法飛翔等現象,其它依病毒種類而有不同症狀。感染病毒後,嚴重者3天內可導致蜂群減損一半以上,但若蜂王依然健康,可經由簡單的消毒處理並與健康蜂群隔離來防治疫情蔓延。

蜜蜂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蜂蟹蟎、餵食及透過蜂王交配垂直傳染等,特別是餵食常會加速蜂蟹蟎媒介的快速散佈。苗栗農改場指出,目前尚無感染病毒後的適用藥劑,因此只能透過徹底防治蜂蟹蟎、補充蜂群營養及蛋白質、不濫用藥物、增強蜂群免疫力及汰弱留強等方式,盡量減低蜜蜂病毒的危害。

與苗栗農改場合作研究蜜蜂病毒的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王重雄在研究報告中表示,目前已經發現的蜜蜂病毒病有18種以上,影響蜂群最遽的是與小兒麻痺病毒屬同一群的小RNA病毒所引起,主要體現為蜜蜂囊雛病、畸翅病、蜜蜂及性麻痺病、慢性麻痺病、克什米爾蜜蜂病及以色列及性麻痺病等,其中以色列及性麻痺病更與從2006年以來造成美國、歐洲與印度等地蜂群大量消失的「衰竭失調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有高度關聯。

王重雄的研究也指出,病毒常出現潛伏感染的情形,當寄主健康狀況良好時,病毒被侷限在單一組織或器官中少量增殖或完全蟄伏,當寄主因為營養缺乏或環境因素而免疫力下降時,病徵就會浮現。而王重雄也呼籲,在管理蜂群時,若發生疑似病毒病時,應將蜂群與健康蜂群隔離,並立即換王或補充營養;蜂群數量過少時,可適時補充健康成蜂及蛹片,若罹病嚴重,建議全群撲殺並燒毀巢片。

苗栗農改場強調,監測結果顯示台灣蜂場普遍潛伏著病毒,入秋後為蜜蜂病毒最好發的季節,因此農民應把握時機全面進行蜂蟹蟎的防治,並進行營養補給,以防蜂群在越冬時因病毒感染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