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礁近日使得中國與菲律賓間除了仁愛暗沙外,對於南海爭議更加升級。中華民國在50年代仍對民主礁擁有實質掌控力,但目前政府上至行政院,下至國防、外交兩部,乃至其他相關主管機關,甚至對此領土的名稱都不同調。

民主礁,距離高雄市約850公里。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民主礁位於北緯15.07度,東經117.51度,距海南島約500海里、中沙環礁約160海里、菲律賓蘇比克港約100海里,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

民主礁,中國在1983年正式定名為「黃岩島」,菲國稱「帕納塔格礁」(Kulumpol ng Panatag),歐美稱「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與菲律賓群島有幽深的馬尼拉海溝相隔。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分別多次於此發生衝突,並造成外交衝突。目前民主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

但民主礁在1935年1月由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列入中華民國版圖。

1947年底,我國內政部正式編製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將「民主礁」劃在「九段線」內。該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歷史性界線,中華民國對線內的島、礁、灘、沙洲擁有主權。

1956年~1958年,美國海軍派遣人員到南沙群島的北子礁及中沙群島的民主礁進行地質勘察時,美國必須事先要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核准。足見中華民國當時對此島嶼具有實質掌控力。

只是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政府對外最重要的國防、外交兩部,對此島嶼的名稱都不同調,以致政府其他部門及研究學者也無所適從。

國防部主要依然堅持使用1947年內政部正式編製《南海諸島位置圖》中對於此島嶼「民主礁」的名稱。

國防部官方網站上,刊載有2012年8月海軍上校毛正氣發表於《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6卷第4期的專文〈南海的自然資源與爭奪〉,依然使用「民主礁」的法定名稱:「……僅東端的民主礁為唯一在漲潮時. 可露出海面之小礁岩。」

國防大學中共解放軍問題研究所碩士曹少滋於2012年7月發表於國防部軍事新聞網的專文〈南海諸島主權在我 擱置爭議和平互惠〉中有一節直接小標命名為:所謂「黃岩島」正確名稱為「民主礁」,內文也提到:「……殊不知此所謂『黃岩島』之正確名稱應為『民主礁』,是經過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以及中華民國內政部正式編製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所認定的主權領土。」

目前,國防部軍事新聞網青年日報在網站上蒐集媒體報導時,標題上亦不忘將「黃岩島」更改為「民主礁」。如:4日刊登〈中共大興土木覬覦民主礁〉、今年3月29日刊登〈南海再掀波瀾陸媒稱中共擁民主礁管理權〉等。

但最應堅守我國立場的外交部,於2012年4月20日發表的新聞稿,即公然直接使用「黃岩島」的名稱,且隻字未提「民主礁」的我方稱呼。該新聞稿的標題為:「中華民國外交部嚴正重申中沙群島所屬黃岩島及其周遭水域為我國固有領土及水域」。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於2012年5月10日發布最新消息為:菲律賓僑民組織醞釀就南海「黃岩島爭議」發動旅外菲人向各地中國大陸大使館示威抗議。

內政部官方網站「海域資訊專區」中的說明與圖片,則逕自使用「黃岩島」的名稱,完全未見「民主礁」一名,當然也絲毫未說明我國何時將《南海諸島位置圖》中定名的民主礁改名為黃岩島。

另一種標示方式為:黃岩島(民主礁),以兩名併行使用,但將我國的正式名稱標註在括弧內作為備註,也是相當奇特的做法。行政院官方網站介紹我國領土時,以「黃岩島(民主礁)」標示:「中沙群島在西沙群島之東偏南,散布在北緯13度57分至19度12分與東經113度43分至117度48分之間,除黃岩島(民主礁)露出水面外,全為隱沒海水下的珊瑚礁,也是海上航行危險區域之一。」

內政部地政司在關於「方域業務」的地政問答中,回答我國的「領海基線」範圍時表示:「中沙群島因僅有黃岩島(民主礁)在高潮時會露出水面,其領海基線係採黃岩島環礁的正常基線。南沙群島部分,用文字的方式說明在我國傳統U形線內之南沙群島全部島礁均為我國領土。」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則在說明中沙群島時,主要使用黃岩島,簡介時帶到:「黃岩礁又名民主礁,位於3,500 公尺深的海盆上,……」。另外在《海巡雙月刊》刊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宋燕輝的專文〈有關黃岩島爭議的國際法問題〉,內文中僅有一處提及「民主礁」之名:「(時稱「民主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