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5月8日公告取消醫學中心數量上限管制,並放寬醫學中心評鑑方式,為此,民間監督健保聯盟今(13)日上午舉行記者會,批評衛生署決策草率。督保盟表示,將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將使健保給付支出增加,面臨「政策性掏空」132億健保點數(逾百億元)的危機,且升格後,醫療品質不變,民眾卻得負擔更高的掛號費、部分負擔費用,等同「變相漲價」。對此,衛生署今日下午發布新聞稿澄清,為了回應立法院9日的決議,因此暫緩實施,並強調政策絕無「掏空」之實。

衛生署5月8日公告取消2005年訂定的「醫學中心家數上限管制」,進一步放寬「醫學中心評鑑分數計算方式」,欲廢除5大任務評鑑,以及依照分數排序,取得醫學中心資格的辦法。為此,督保盟指出,若規定放寬,將有7家醫院可藉此升格成醫學中心,全國醫學中心將達30家,但新增的醫學中心僅集中在醫療資源過剩的台北、高屏以及南部地區,造成區域醫療發展失衡。

依照健保局2012年的總額統計,目前22家醫學中心的門診,與住診申報點合計1471.5億點,佔所有醫院總額的42.86%,此外,醫學中心的數量只佔所有醫院數的4.6%,卻用掉將近一半的醫院總額點數;督保盟估計,未來若新增7家醫學中心,增加初估床位約4400床左右,健保光「住院」部分,1年政策性掏空就會增加近132億點的支出,加速健保破產。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1995年健保開辦時,醫學中心僅10家,10年後因健保給付醫學中心較高的緣故,造成醫學中心數量暴增,且有過度集中的趨勢,當時衛生署規定,為了緩解醫學中心增加對健保的衝擊,訂定區域內每200萬人口才能成立1家醫學中心,但目前健保特約醫學中心共22家(包含分院),已經超過19家的規劃數量。

督保盟召集人黃淑英則說,若取消醫學中心的數量上限,將摧毀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造成醫院2級化,未來民眾看病只剩一般診所、醫學中心的選擇,找不到一般醫院看診,民眾每次的門診部分負擔費用,將由240元上升為360元,如加上掛號費,基本支出至少為460元,為政府收取民眾較高部分負擔的藉口。

此外,督保盟指出,醫學中心數量若暴增,將會衝擊現在人力吃緊的醫護資源。根據衛生署的估算,現教學醫院及醫學中心的專科住院醫師需求量為2413名,但醫學系畢業生每年僅有1300名,可見住院醫師人力已有短缺問題。

滕西華指出,若再增加7家醫學中心,對住院醫師的需求量,將會增加1000名以上,如大幅放寬醫學系錄取率或住院醫師的國考及格率,將使醫學中心淪為「學店」,毫無醫療品質。

對於外界的質疑,衛生署今日下午發布新聞稿回應,強調5月8日的公告是因為全國仍有14縣市沒有設置醫學中心,同時縣市首長、民意代表也多次積極爭取才做此決議。後因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在5月9日要求衛生署3個月內提出配套措施,考量對健保財務及對分級醫療資源可能影響,決定暫緩實施,維持醫學中心評定家數限制規範。

此外,衛生署批評督保盟的推算毫無根據。衛生署表示,具一定規模的區域醫院,才能經由醫院評鑑升級成醫學中心,升級在於服務品質及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絕非如督保盟所言未來將增加病床4400床,健保費用更不會因此增加13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