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3月11日將在台北復談,曾經承諾絕不進口的美國豬肉引發討論。外傳農委會也打算開放中國830項農產品進口,因此農民團體上週日(3日)前往凱到抗議政府的農產品開放政策。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830項未開放的部分並未違背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事實上這些農產品已經是台灣農業退無可退的堡壘,政府應該從糧食主權觀點重新審視自由貿易政策的得失。

新頭殼「星期話題」節目今(7)日下午邀請蔡培慧,分析兩岸農產品互銷的情況、為何反對中國680項農產品進口以及美豬叩關的相關議題。對於兩岸農產品互銷的情況,蔡培慧指出,在簽訂ECFA後,目前兩岸農產品的貿易中,台灣並沒有得到中國的「讓利」,反而還對中國有1億的逆差。

她舉例,台灣1年約產生1萬5千公噸的茶葉,中國則有5千公噸的茶葉進口到台灣;假設台灣茶葉全部內銷,中國茶葉就會佔內銷市場的1/4,換句話說每4杯茶就有1杯來自中國,但消費者卻毫不知情。

蔡培慧認為,台灣其實早已是個農業產品相當開放的經濟體,目前僅對小部分做限制。她說由於台灣與中國的農業生產環境相似,為保護台灣農業的生存,因而對830項農產品進行進口限制;至於禁止進口美國豬肉的部分,是針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這是保障台灣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蔡培慧指出,雖然馬總統與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都曾宣示,不會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然而聽聞農委會近期將召開產業說明會,宣導中國農產品進口的議題,因此外界擔憂政府的堅持恐將鬆動。她強調台灣農產品上萬項,被限縮進口的830項產品已經是最基本、「退無可退」的保護。

不過,這樣的限制是否會與WTO的自由貿易精神有所違背?蔡培慧解釋,830項農產品是符合WTO的規則,像歐洲國家及美國在簽訂WTO之前,國內都已經有農業保護措施,為加入WTO僅做些微縮減,以這樣的現實加入之後,這些保護當然都還存在。相對於歐美,她認為台灣並沒有真正做到農業保護,政策反倒變成對農業的負向支持。

談到美豬可能叩關,蔡培慧直指這顯示馬總統在外交上的節節敗退,為了與美方復談TIFA,先前已讓步開放美牛進口,然而現在TIFA復談在即,美方可能又要求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她認為馬英九在外交與經濟上都沒有做到適當的處理。

至於如果進口美豬會對台灣造成什麼樣的衝擊,蔡培慧說明台灣吃豬人口比吃牛肉多了6倍,吃到含有萊克多巴胺豬的機率相對龐大。而且台灣的豬肉品質非常好,台灣畜牧業花了非常久的時間提升生產品質,可以不使用萊克多巴胺養出優質豬肉,她說台灣沒有必要因此降低生產品質。

蔡培慧強調,全世界都在反省自由貿易是否為人民帶來福祉時,只有台灣還沉溺在單一的自由市場幻象中。她說應以糧食主權的觀點看待自由貿易,糧食主權其實就是農民選擇種植何種作物的自由、消費者選擇本土農產品的自由,而不是在錯誤的「比較利益原則下」,放棄特定農產品的生產,全力生產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單一農作。

蔡培慧說,過去農陣主要面對的是農地遭政府的粗暴徵收政策,這能引起農民強烈的不滿感受,但在自由貿易對農業的侵害上,農民確實比較「無感」,往往認為那是政府的事,與自己無關,然而自由貿易正是導致台灣農業凋敝的重要黑手之一,因此農陣在未來將進行全台的宣講,告訴大家自由貿易對農業的傷害,希望能凝聚反抗的力量,反對貿然開放中國農產品及美國豬肉的錯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