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許多國際 NGO團體進入以克倫族為主的泰國邊境難民營輔導教育,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不使用現有的西方教材,而是編纂世界上第一套以克倫族語為主的教材。TOPS台灣領隊李榮源希望能貼近克倫族生活以推行在地化教育,另一位最近才帶團前往提供資源協助台灣領隊鄭凱榕表示,所謂援助是雙方協力合作,也要理解對方需要,所以除了克倫語,也有緬甸語、泰語等教材。

今(29)日開放編輯室邀請耕耘泰緬邊境難民人道救援已久的非政府組織TOPS,兩位台灣領隊將分享經驗,希望讓更多人理解當地救援工作、以及一般人又能做些什麼?又該以何種心態加入義工行列?

李榮源說明泰緬邊境難民的成因,原先在英國結束殖民後承諾讓克倫族獨立,但在政權轉移時,緬甸軍政府不願讓克倫族獨立,難民便逃到泰國邊境,再加上當年緬甸88學運後,政府軍與各民族反抗軍的衝突也增加,便爆發邊境難民潮。

即使區域很大,但難民營居住地狹窄、資源不豐沛,泰國政府也不願開放耕地,使難民必須完全依賴國際組織援助。由於受到出入管制,工作機會也有限,有些人會買通管理單位偷溜出來打黑工。

即使在緬甸軍政府近年逐步開放,就李榮源觀察,目前還是聚焦於經濟議題多於人權討論,兩國政府持續協議溝通難民返家事宜,但也還未進行到操作層次。面對緬甸政府的壓力,泰國一方面要與緬甸保持友好,也因顧慮國際輿論,動作不能太強制,但也無法援助境內難民,再加上後續糧食、人身安全等問題,李榮源估計應該會花更久的時間。

在當地服務五年多的李榮源,工作內容以難民營學童教育為主。他形容自己當年在柬埔寨的工作室尋找人生答案的途徑,因機緣而轉到泰緬邊境服務,雖然現在還在尋找的過程,但未來若放下或是離開,回頭沉澱,或許就能看到自己的答案。

鄭凱榕以她這次的參訪的心得,認為在台灣的NGO好像有被馴化的感覺,但是在泰國,讓她感受到NGO的彈性與活力;而由於泰國政府無法獨力完成難民安置計畫,必須邀請全世界NGO的協助,NGO甚至在問題討論上能與泰國政府平起平坐。

她認為,在台灣的年輕人一出社會,機會與彈性都消失,未來與人生也被決定好,但是在泰國做志工服務,一個人的可能性與潛能,能有最大程度的發揮。她以年紀尚輕的李榮源為例,他在這裡可以代表台灣去與各國NGO開會,可以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談判,也可以獨立寫企劃案向各國際組織申請預算。

鄭凱榕補充,在這裡進行服務,能找回人的本心與溫度,回饋很具體,也不再被規則所迷惘,但是要有必須耕耘好幾年的打算,並帶著使命感與信念來到這裡。她也提醒初到的志工,不要以幫助的心態,而是要以謙卑的學習心態進入服務,「熱誠與態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