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0歲的新出爐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YAMANAKA, Shinya)在8日接受諾貝爾獎醫學獎新聞發布會的網路視訊採訪中談到,其目前研究方向主要為:一、建立符合臨床應用標準的人的iPS細胞庫;二、研究iPS細胞產生的分子機制。山中伸彌表示,他很榮幸能和古爾登(John B. Gurdon)共同獲獎。

「1962年,古爾登通過核移植實驗證明體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潛能,而我剛好在那年出生。他的工作提示可以將體細胞核重編程為多能性細胞。1987年,戴維斯(R. Davis)等人報導通過過表達MyoD,可以將成纖維細胞轉分化為肌細胞,提示可以通過過表達特定的轉錄因子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幹細胞。這些發現引導我開展iPS細胞的研究。」

他並提及iPS幹細胞應用到臨床的最大障礙仍然是安全性。根據環球報導生物谷通訊員整理記者會現場錄音報導。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山中伸彌原本立志當臨床醫師卻屢受挫折,改行研究學者也絕非一帆風順,歷盡艱難終於能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出生成長在大阪,學生時代在神戶與京都度過。他在國中、高中修練柔道,大學投入橄欖球運動,曾因此經歷了10次以上的骨折。由於運動傷害不斷,就讀神戶大學醫學系時,「立志要成為運動傷害的專科醫師」。

1987年畢業後,在日本國立大阪醫院整形外科(現為日本國立醫院機構大阪醫療中心)擔任實習醫生,但因為手腳笨拙,連打點滴都會失敗,指導醫師氣到嘲弄他,「邪魔中(Jamanaka,與山中發音Yamanaka近似),你真是找麻煩」。山中伸彌也以幽默的口吻回憶當時心中的苦悶,「手術也不在行。別人20~30分鐘可以完成的手術,自己卻要花 2小時。實習感覺上就像在無間地獄修行一般。」

理想與現實中間巨大的差異也一直令他煩惱。雖然整形外科帶來明朗感─為患者手術後,病患隨即可以元氣飽滿地走回家,但現實上就是有如脊隨損傷這樣的重症病患目前仍難以治癒。為了救治重症,他認為「非從事基礎研究不可」,所以臨床醫師不幹了,進入了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開始藥理學研究。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敗與轉折。

之後,1993年到美國研究所留學。回日本後,在大阪市立大學繼續當時美國最盛行的老鼠ES細胞(胚性幹細胞)的研究。但由於研究環境的差異,以及周遭對其研究的不理解,一直沒有辦法獲得研究成果的突破,山中伸彌因此意志消沉,這可謂他人生的第2度挫敗。他一度考慮回鍋臨床醫學的領域,最後還是決定繼續挑戰研究之路,因此建構了iPS細胞研究之路。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的報導,現任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的山中伸彌教授,個性是「言出必行」、「容易親近」,從小到大的同學們都讚不絕口。

國中、高中時代的同學芳武努(YOSHITAKE, Tsutomu)回憶起山中教授少年時期,「山中在柔道部相當活躍,同時也擔任學生會副會長,可說文武兼修。」高中三年級的時候,山中伸彌立誓如果過不了柔道2段的昇段考試就退社,結果很快就達成目標。「山中真是言出必行的人,但是不會炫耀自己很厲害的樣子,是個無邪氣的人。」

山中在得知獲獎後,感謝國家。「我由衷認為,雖然名義上是山中伸彌1人受獎,但能夠得獎完全是日本這個國家全力支持的結果,因此,我由衷地感到這個獎其實是頒給日本的,我的感想只有『感謝』兩個字可言。」

他也感謝所屬研究單位美國格拉德斯通心血管疾病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研究所願意聘僱沒什麼研究成果的我,自己真的感到很幸運。如果不是研究所的同仁們合作愉快的話,我也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吧。」

最後他感謝家人,「研究工作為了獲得1次的成功,非經歷9次的失敗不可。平常的工作壓力真的非常大。20多年間多次覺得撐不下去、想要放棄。雖然如此,只要回到家,就看到笑臉迎接我的家人,真的打從心底深深地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