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行政院又折損了一名重要成員。胡幼偉是該下台的,整個內閣已經風雨飄搖,政府發言人還自已引爆緋聞,這不是「草船借箭」,只是徒增困擾。

但是陳冲院長本人也在自尋煩惱。上週《商業周刊》專訪的標題當然是誤導,因為當陳冲說「我不是一個成功的行政院長」時,他所指的是一個必須善於做利益交換的院長。然而,在凡事不求甚解的台灣政治圈裡,這個標籤將如影隨形跟著他,揮之不去,直到他真的下台為止。

儘管這個標題扭曲了說話的原意,但是整篇專訪,確實呈現出一個顯然正派、聰慧的專業精英,誤入政治極地的挫折與無奈。這不是一個想要成功的現任行政院長該有的表現。

陳冲從公營行庫基層做起,很快就出人頭地。在公務體系裡,不管藍綠執政,他都是備受倚重的「金融才子」,進入金融圈,他是績效卓著的民營銀行董事長,擔任金管會主委,他帶領台灣金融業走出金融危機。但是他的政治能力從來沒有接受過真正的考驗。

即使後來到吳敦義內閣擔任副揆,陳冲其實也只是沉靜的、甚至是不快樂的副院長,因為他與吳敦義夙無淵緣,在充滿政治細胞、政治企圖心的吳敦義底下,他沒有多少發揮空間。最重要的,他對政治沒有表現出興趣,到今天當了行政院長還是如此。

於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行政院長嗎?

陳冲當行政院長,按照專訪裡的說法,只是為了幫馬總統。或許因為沒有自己的政治企圖心,所以他也缺乏強烈動機,違反自己習性,用謊言及利益交換去達成政治目的。他以為大家都是為馬總統做事,所以也不在乎總統動輒介入行政院政務,讓閣員隨意跳過自己,直接向總統報告。

可是行政院必須面對、處理的事,政治多於專業。甚至專業的事也不得不有政治的考量,偏偏陳冲喜歡專業對話,更甚於政治帶領。

作為專業菁英,陳冲對自己的財經見解,有超乎常人的自信。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偏左或偏右,卻不掩飾自己傾向的市場邏輯,雖然他在證所稅及基本工資的問題上,都強調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其實心中已有定見。當財政部長劉憶如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先後為政策決然求去,他已經很難擺脫資本家內閣的指責。

由於在財金界之外,他並無經營,所以身邊沒有可以信賴的政治智囊或重臣。林益世的出事和胡幼偉的出軌,正好突顯陳冲個人徒具才智,卻乏人可用的窘境。

閣員們的各行其是和動輒求去,對陳冲內閣是嚴重的警訊。

缺乏強烈政治企圖心,就不可能展現強有力的領導;缺乏共同的政治命運,就不容易產生緊密的利益或道義結合,形成有默契、有戰力的團隊。這是根本問題、長期問題,不可能短期解決。馬總統情勢所逼,要求內閣一個月之內讓人民有感,這是強陳冲所難。

然而,這就是政治。陳冲從「金融才子」到「落難院長」,孰令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