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可以演化的!

一項持續的實驗,把讓人難以忍受的噪音,以及電腦隨機產生的聲音片斷,在網路上供人點選,留下評價最高的來「繁殖」下一代;研究人員發現,經過大約2500代之後,噪音變得好聽了,再配上打擊樂器,幾乎就是經過創作的音樂

這個由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生物信息學家麥卡隆(Robert MacCallum)主持的實驗,名為《達爾文旋律》 (Darwin Tunes),同名網站目前已繁殖出4000多代音樂。麥卡隆很期待更多網友參與,並且好奇:如果有百萬人評選,噪音最後會不會成了天籟?

Darwin Tunes也是這個實驗關鍵電腦程式的名稱。研究人員取得不含人聲的噪音樣本,交由程式隨機生成長約8秒「曲段」(loop),每100個「曲段」組成1個族群,初始族群是來自隨機選取的2個祖先。

族群內的100個曲段,只要有20個被評選過,這20個就淘汰10個,剩餘10個再配對重組,產生2個子代族群。評選的5個級別是「喜愛、喜歡、普通、不喜歡、無法忍受」;前100代是研究人員自行作業產生,之後才由參與實驗的聽眾評選。

在這個聲音的繁殖過程中,「子女」會保留「父母」的部分音調、音質和節奏,但程式的隨機處理會讓「基因」突變,每一代因而有它的獨特性。

可以想見,從0代的噪音或隨機產生的聲音片斷,很難立即變得好聽。麥卡隆和他的同事發現,一直到大約2500代,噪音才不再是噪音,它的音調、音質和節奏都旋律化了,成為讓人愉悅的曲調。

美國國家科學院(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網站6月18日公布了麥卡隆團隊截至第2513代的研究結果。總計有6931名聽眾做出了85533次評選,使音樂經歷2513個世代的演化,期間產生了50480個曲段。

這個實驗目前仍在《darwintunes.org》網站公開進行,演化已到4000多代。麥卡隆團隊在其中部分曲調配上打擊樂,未來也許還會有其它樂器加入,神奇的音樂繁殖之旅愈發讓人期待。

影片名為Rainy day,它的配樂就來自《darwintun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