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華郵》風波延燒已逾半個月,至今猶未止息。今(14)「拒絕中時」行動的發起學者與中時專欄論壇常駐評論學者紐則勳,各在《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各書己見,頗有「針鋒相對」之勢。

全站首選:石破茂領導選舉3連敗 矢板明夫:對中國態度過於軟弱流失保守選票

針對蔡衍明《華郵》言論風波,今日《中時》與《蘋果》各刊出不同學者的意見。「拒絕中時」行動的發起學者,包括澄社社長黃國昌、台大新聞教授所張錦華、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與林惠玲等人,於《蘋果》聯名要求NCC針對旺旺中時集團旗下頻道啟公聽並嚴格審查內部新聞自主機制問題;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紐則勳則於《中時》論述,「拒絕中時」行動僅針對《中時》,有欠公允,他認為監督媒體該一視同仁。

黃國昌教授等人於《蘋果》投書中表示,他們對於《中時》連日以大篇幅報導的方式刊登報業老闆聲明,讓報社主管為文護蔡,並透過集團旗下《中天》頻道,不斷聲援媒體總裁,同時批判發起拒絕運動的社團的方式感到震驚。黃國昌等人認為,中時媒體集團對雙方言論並未「平衡報導」,同時該媒體集團亦將集團的「綜效」發揮極致,利用媒體工具為己辯護、批判異見,已失媒體資格。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紐則勳則於《中時》為文表示,他認同「拒絕中時」行動的訴求有立意良善之處,亦有改造媒體環境的企圖,但他認為該運動仍有盲點。紐則勳認為,媒體業主的言論可受公評,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紐則勳說,若專訪內文確為斷章取義,抵制運動毫無正當性;而若相關言論為真,該批判的也應僅是蔡衍明一人,抵制《中時》反有違比例原則。他指出,批評者應有的格局與度量,給予《中時》內部具有高度專業自主能力的新聞從業人員肯定與鼓勵。

黃國昌等人則表示,觀察近日中時集團表現,他們認為審查「旺中寬頻併購中嘉網路案」的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該即刻啟動調查,透過公聽會等程序,了解旺旺中時集團的新聞頻道內部新聞自主機制是否失效?

紐則勳則批判「拒絕中時」行動,無公平客觀的機制來判定如何「成為有資格的媒體」。又說,政府部門政策宣導廣告的刊播有一定考量,而中時也有一定數量的閱聽眾,如此抵制,反而相對剝奪中時閱聽眾接收資訊的權利。

拒絕中時行動的學者呼籲,過去曾憂心「跨傳媒巨獸」的出現,將造成「言論集中」,亦傷害閱聽眾的媒體使用權,在本案更顯突出。他們期待NCC能正視此一問題,不應聽任蔡衍明擴展其傳媒影響力,讓「言論多元市場」與民主自由價值招到破壞 。

紐則勳則呼籲,「拒絕中時」行動的批判應擴及所有媒體。他指出,媒體為人詬病之處頗多,除藍綠惡鬥,亦有記者專業不足與新聞造假的問題。他認為,台灣媒體有很多值得批評之處,中時該受監督,但也應以同一標準檢視所有台灣媒體。

蔡衍明《華郵》言論風波,繼昨日知名法律人陳長文與知名專欄作家張鐵志各自在報刊與臉書為文,表達立場與聲明後,今日「拒絕中時」行動學者與《中時》專欄常駐學者,再度針對該案發言,「針鋒相對」意味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