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進入最後幾十小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上週五(6)拋出的協和式民主與大聯合政府居然會成為選戰最後的主要議題,持平來說,這就在野黨而言並不多見。

所謂協和式民主指的西歐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等內有重大族群、語言分裂的國家,在處理如族群、認同等重大議題,透過制度性的絕大多數決設計,或多數黨的自我權力節制的一種政治文化或制度規劃。就其精神而言,其實還蠻適合引進,解決台灣朝野對立與僵局。

但比、荷、瑞三國跟台灣不同的是,這些國家雖然都環繞著跟國內少數族群同語系的大國,但二戰後,德法兩國不僅沒有展現領土擴張的企圖,也不願意以同語系、同族群為藉口介入他國內政。這與台灣的族群、認同議題受到崛起中的中國牽動,有很大的差別。

其次,單就國內而言,台灣的族群、認同議題,某方面又跟蔡英文所主張的「公平正義」或轉型正義難以切割。除非有如手術刀般精細的手法,否則在處理這些社會再分配或黨國遺緒等問題時,想要繞過這些可能挑起台灣社會敏感神經的連結,其實是很難的。

無疑地,以團結為核心的協和式民主或大聯合政府在厚道的台灣民眾裡,必然會獲得絕大多數的支持。即便國民黨拿出唐飛的失敗模式反擊,多數人還是會想:過去不行,難道現在不能給人家一個機會嗎?而邊際效果更是當蔡英文開始對選後權力佈局提出她的觀點時,這種已經勝選的「台灣第一女總統」,她的格局與高度也逐漸超越對手。

換句話說,就選舉論選舉,這個議題一方面可以吸引中間選民;另方面又可以弱化深藍或挺宋支持者對於蔡英文的敵意,防止「棄宋保馬」,對於鞏固「最後一哩」,還是有其效應的。

其實,所謂主導議題要有四個要件。第一、是不是有媒體配合或願意報導;長期而言,以綠營在媒體屈於劣勢下,這個條件並不存在;第二、勇於提出超越外界認知的爭議性政策或權力佈局。就這個層面而言,大聯合政府除了閣揆是不是任用非民進黨籍人士外,以團結為核心的協和式民主,其議題強度,並不足以真的引領風騷。(別忘了,2000年大選前陳水扁還宣佈不接民進黨主席、要成為超越黨派的總統。這個強度比起小英還強上許多,但新聞卻沒有持續這麼久)。第三個要件就是執政者靠著政策或資源分配強力主導新聞走向。就這點而言,在野的蔡當然沒有這個籌碼。

這也是令人玩味的地方。小英丟出大聯合政府後,中時、聯合或部分電視台相當配合,即使是以負面方式呈現過去陳水扁的紀錄來反駁這個可能性,但整體而言還是讓綠營主導了這個話題。媒體如此,但藍營也跟進,馬英九還跳下來樂此不彼,讓話題一來一往,難以平息,就令人不解了。

說真的,台灣政治攻防不必太過高估,因為兩邊陣營幕僚的政治水準都不差,這邊能想得到的,那邊也猜得到。那個議題攻防下來對誰有利,內部民調即便不能對外發表,但內參也都清楚的呈現。除非如媒體評論家南方朔所宣稱的,馬團隊被一些深藍的鷹派人士把持,否則實在很難解讀這個選後最後一週的議題攻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