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今(19)日表示,堪稱是世界前段班的台灣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他主張台灣應制憲正名,邁向正常國家。

新台灣國策智庫今天舉辦「台灣國家願景論壇」,邀請國內不同立場與陣營的專業菁英,分別就「國家安全」、「公民社會」與「經濟永續」3個議題進行深入對話。

智庫創辦人辜寬敏先和與會者分享創辦智庫的心路歷程。他說,2008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輸了200多萬票,他對此感到失望與震驚,但相信選舉結果不代表人民真正心聲,因此發起「三一九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目標是訪問全台灣319個鄉村,鼓勵失志的鄉親。在過程中發現許多鄉親對台灣前途非常關心,使他受到鼓舞。另一方面,鑒於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並未做好準備,因此創立新台灣國策智庫,期望為下一任執政者提供政策建言,俾使其做好執政準備,不再重蹈覆轍。

吳榮義則以「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願景」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台灣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至少是一個中等強國的地位,然而,具備如此優異條件的台灣,堪稱是世界前段班的國家,是一個正常國家嗎?答案當然不是。原因是今天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前述指標完全不相符。為此,他主張台灣應制憲正名,邁向正常國家。

面對中國,吳榮義認為,應該以辜寬敏提出的「兄弟之邦」為主軸,追求兩岸和平對等與關係正常化。鑒於兩岸經貿關係密切,台灣要提昇經濟自主,不能過度依賴中國。

而因病無法與會的前總統李登輝則發表書面稿「超越台灣民主內外交迫的危機」,回顧第3波民主化國家民主鞏固的挑戰與應對之道,並提出台灣回應挑戰之道,包括:確立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主張主權在民而非政府,拒絕傾中並修改鳥籠公投法;台灣前途不容國共兩黨私相授受;並期待台灣人以「新時代台灣人」自許,發揮判斷力、道德力與超越力,齊心克服民主鞏固的挑戰,躍升為具有自我統治能力的現代公民。

而在「國家安全」的場次中,則由新台灣國策智庫國安組召集人吳釗燮引言,他強調國家核心價值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以自由、民主、人權、捍衛台灣國家生存、主權獨立與經濟自主,作為台灣核心價值。與談人對此皆表贊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趙春山強調,國家安全應根植於國家認同,並呼籲站在台灣人民的角度思考。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指出,目前台灣面臨許多外交上的挑戰,呼籲大家從「務實」角度思考如何走出去。前國安會代秘書長陳忠信則建議智庫研究人員應加強溝通合作,並思考如何濃縮精簡提出的基本價值,以利宣傳。戰略上,要先了解中國的想法,才能提出正確政策方向。馬政府操作兩岸關係,已經使主權倒退。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特別就「兄弟之邦」的可行性提出討論,並認為台灣在建立國家認同的同時,應同時強化綜合國力,才能真正確保國家安全。

「公民社會」場次引言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張炎憲指出,台灣迄今仍非正常國家,必須解決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與馬政府急速傾中所產生的問題。智庫從「法政制度」、「教育文化」與「社會公義」3個面向切入,主張應制定新憲,並就行政、選制、教育、文化、族群、媒體等進行改革。

詩人李敏勇從市場、國家及文化的角度認為,在台灣民主化後,已開始形成公民社會。並呼應張炎憲的觀點,認為台灣必須制定一部新憲法,並透過憲法形成一套文化制度。

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陳芳明開頭肯定台灣是華人社會中公民社會概念最發達的地方。像同性戀等社會運動在台灣都有舞台。陳芳明接著指出,美麗島事件是台灣公民社會形成的起點,加上 8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一批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在國家經濟發展時保守,但在國家經濟陷入問題時,則對政府施政提出批判以求改善。陳芳明並提到最近國光石化興建的停止,就是公民社會力量的展現。

前立委林濁水則以盛治仁現象、直轄市升格後的地方自治亂象及國會亂象等3個層面提出其對台灣公民社會的觀察。盛治仁現象顯示出,台灣不能複製中國的模式,中國在文化政策上透過法西斯色彩的文化經營鞏固其政權,如張藝謀的電影,但大家都知道張的電影在國際上並不受歡迎。同樣的在台灣,盛治仁操作賴聲川, 最後由文化界的公民運動將其換下。他表示,在該事件中,有看到台灣的公民社會和國家機器間的權力衝突,希望未來台灣能夠出現在地方自治及國會層次上,公民社會對國家的制衡。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提到,台灣從解嚴到現在就是公民社會的典範。華人社會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公民社會發達。一般認為,公民社會跟國家是對立的,國家早已被承認其法人化的地位,明顯地占據支配的地位,但解嚴之後台灣的社會發展出蓬勃的生命力,現在公民社會的地位也同樣提昇,好似法人化,就像國光石化被擋下、盛治仁在文化界的公民社會抗議下辭職都是很好的例子。又例如從國會監督的角度來看,如公民監督國會盟要求立委質詢時的轉播,做為評估立委表現已被接受實施。

「經濟永續」場次引言人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組召集人曹添旺表示,經濟永續包含產業與農業、金融、財政與環保。面對全球與兩岸經濟變局,智庫主張經濟政策應該在適度經濟成長下兼顧經濟自主、公平正義與環境永續。

與談人則對台灣經濟極端依賴中國的景況深感憂慮,經濟評論家馬凱將台灣的經濟比喻為懸在一根頭髮上,另一端是中國,而這根頭髮即將斷裂。台灣與歐盟、日本、中國、東協的貿易,也即將被韓國超越。解決台灣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拋開藍綠成見是必要的先決條件。

政大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強調,國家不應以舉債代替稅收,並點出金融自由化勢在必行,只有走向全球才能避免生存危機。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要刺激經濟成長只有提昇生產品質,所以應該推動知識經濟。其他手段諸如需求面政策、泡沫經濟、降低成本都是治標不治本。另外在環保上應重視長期性,日本雖然在節能減碳上成就卓著,但福島核災帶給世界的污染卻更為嚴重。因此在尚未發展新技術維護核能安全之前,應該反核。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指出,台灣經濟因為全球化而受益,但全球化的影響有正有負。當台灣從勞力密集產業提升到資本密集產業,貧富差距也因此擴大。面對全球化經濟循環愈來愈快速的現在,更不能只依靠中國。此外,發展在地經濟對解決失業率、提昇經濟成長率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