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今(1)日送出36萬份連署名單。如無意外或奧步,今年的總統選舉應該是3個主要陣營角逐的局面。宋的參選當然會造成泛藍的分裂,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會向宋楚瑜頻頻開罵的原因。

不可諱言地,宋的當選機率不高,但一定程度上的確是可以拉抬親民黨在不分區立委的得票率。只是比較少人從制度性的角度看,這樣的立委選制對於台灣政黨分分合合所可能導致的影響。

有人以日本的國會選舉的併立制來稱呼台灣的立委選制。其實,這樣講,比較難以看出選制的政治效果。認真來說,台灣113席立委裡,不分區佔了34席。也就是說,其實是採取了一種混和選制(3成的比例代表制+2/3的單一選區+6席原住民席次)。

選制是會影響投票率與投票行為的。以採用比例代表制的2009年德國國會選舉為例,執政黨基民黨聯盟得票率33.8%,社民黨23.0%;兩大主要政黨僅拿下56.8%,其餘得票分別由自民黨(14.6%)、左派黨(11.9%)、綠黨(10.7%)攮括。當時的投票率是歷年最低,僅有71%。跟過去常常高達85%的投票率相比較,令人意外。但跟老牌的單一選制的英國(2010年是66%)相比,還是領先一定的距離。

其實這種選制導致高投票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個社會裡總是有不同光譜的人存在,不是非黑即白,總有人希望有個第三種選擇。即便再怎麼激烈的兩黨對決,還是有人對於兩大陣營不滿。這也是為什麼2000年的總統選舉,三足角逐下激化出台灣最高的總統投票率(82%)。

換句話說,如果以德國為例,台灣真的採取全額的比例代表制(民進黨的「十年政綱」如此主張),那可預見的是:一、投票率將可能比現行的總統選舉還高;二、國民兩大政黨的得票率總和可能不到7成,第三、或第四、甚至第五黨的空間都可能存在。

只不過,台灣現在採用的還是部分比例代表制,加上這是第二次出現所謂的「政黨票」,民眾還不熟悉(這從國民黨到現在連不分區名單都沒提出就可以看得出來)。不過,如果長遠發展下去,可以想像穩定的第三黨早晚會出現在台灣的政壇,而兩黨國會不過半的情形也會成為常態。從這角度看,也許可以進一步理解宋楚瑜參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