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聞「台灣學」這個名詞,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吧!心中也會浮起「台灣學是什麼?」的疑惑。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顧忠華表示,對於生活、成長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學習過程中所觸及的知識多半屬於中國、外國所特有的,對自身及周遭文化反而不甚了解,「台灣學」於焉誕生。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對「台灣學」的個別想像,不需要官方單一解釋版本。

顧忠華在5日的「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中,與各位網友談談社區大學發展台灣學的軌跡及脈絡。不同於正式大學裡的套裝知識,顧忠華解釋,「台灣學」是一門相當有趣的學問,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對「台灣學」的個別想像,不需要官方單一解釋版本。

顧忠華說,將許多地方事物點點滴滴地加總起來,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台灣,這是一門認識自己與土地的學問。提起在社區大學推動台灣學的因緣,顧忠華提起社大10年時的契機,在檢視社大發展軌跡時,他發現在社大若要開設較具學術性的課程,最後能夠開成課的多屬於地方學,這讓他感覺到要在社大推動學術性課程,還是要建立在與社區相關、貼近地方的東西上才行。

顧忠華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是俗民科學家,社區大學強調知識解放與催生公民社會,絕非只傳授精英或高層次知識,一般常識反而更接近社大的創立目的,而「將台灣作為研究主體」也是一種可行的研究內容。但畢竟現代知識還是有某種程度上的要求,即使現在有許多地方文史團體、工作室熱心蒐集相關資訊,但若要發展為一門學問,還是需要一個將第一線田野中所採集的台灣知識加以考證的後勤部隊。

顧忠華也提到過去社大在台灣學上的累積成果,舉例來說,許多社大致力於河川流域治理、守護河川的工作,這可以發展「台灣水學」;社區大學也辦了許多公民會議,台灣的審議民主走在世界前端,這是「台灣民主學」。在過去,建立學說是學術界的工作,但顧忠華認為,知識解放的精神在於平民也能創造知識,像西方的啟蒙運動就是大家都可以參與,而非被權威壟斷。

顧忠華強調,「第2屆社區大學與台灣學的建構研討會」即將於10月15日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登場,此次不但請到彭明輝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另外也針對3大主題:台灣民主學、台灣環境學、台灣新美學進行討論,重新建構我們對台灣的瞭解。

顧忠華補充說,另外還有6件教案發表,包括:大廟興學、環境生活美學、新移民、公民記者、社區創意行動及基隆生態介紹,內容相當豐富,都是讓台灣學可以走向世界的觸角。

顧忠華表示,未來也希望能發展出台灣學學程,跨越學術與生活藝能課程,讓更多的知識相互激盪,期待有更多人在本次研討會中,共襄盛舉,讓大家更瞭解自己腳下所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