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六(8月13日)是柏林圍牆豎立50週年的紀念日。儘管這道象徵侵犯人權、限制自由而惡名昭彰的圍牆早在1989年11月9日就被兩德人民合力敲破,如今卻有許多人認為這道圍牆的存在是合理的。

由昔日東德執政黨以及在前德國聯邦總理施洛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走「新中間路線」(die neue Mitte)後憤而出走的部分社會民主黨人合組而成的德國左派黨(die Linke),將在8月13日當天集會討論1項提案:是否要宣告當年東德政權築起柏林圍牆是不得不然的必要之舉。

《柏林日報》(die Berliner Zeitung)最近的民調顯示,左派黨在柏林的支持者中,有75%認為這道圍牆的存在是合理的,或至少是部分合理的。事實上,認同這道圍牆的人,可不侷限於左派黨的支持者;在整體受訪者當中,也有1/3認同這道圍牆的存在至少是部分合理的。

認同這道圍牆的存在是合理者,認為它阻卻了東德人民的逃亡潮。從1945年德國戰敗,被分區佔領,到1961年東德政權興建柏林圍牆,東德共出逃了250萬人。圍牆的存在,使得東德乃至整個德國在冷戰期間的局面得以穩定下來。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8日的1則報導引述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哈理遜(Hope M. Harrison)的見解,指出相關民調顯示,柏林圍牆仍舊存在許多德國人的心中。

柏林圍牆被拆除,但人們心中仍有隔閡,被稱為「心中的柏林圍牆」(die Mauer im Kopf)。德國馬丁路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霍爾特曼(Everhard Holtmann)認為,「心中的柏林圍牆」現象與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有關,特別是當年圍牆倒塌時,年正30多歲到40出頭的婦女感受更深。她們對於事態的發展深感失望。

在東德時代,女性的地位其實頗受保障。國家有完善的幼保制度,讓母親們得以在生產後回復彈性工時或者全職工作。德西的保守派人士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制度只會讓共黨政權有機會灌輸下一代當局的教條;然而,今天的德西婦女還是很渴望國家能提供這樣的服務。

東西德在1990年合併後,東德巨大而欠缺競爭力的公司紛紛被關閉,數百萬人失去工作。當年許多40多歲的男女被迫流離失所。許多德東人民之所以會有「心中的柏林圍牆」,部分原因是他們還是相信,東德是個比較好的國家;部分原因則是他們在統一後的德國淪為無權無勢或沒有職業的人。

柏林人口發展研究所的人口統計學專家柯略內特(Steffen Kröhnert)指出,柏林圍牆倒塌促使大量德東技術人員遷居德西。光是在1989年到2005年間,就有160萬德東人才搬家到西邊去,這對東邊地區當然會造成巨大的衝擊。那些離去的人大多很年輕、有活力、受過良好教育者。其中60%年紀不到30歲,婦女的比例極高。柯略內特說,這些年輕女性看到自己母親的遭遇,知道留在東邊沒有什麼機會找到好工作。所以,她們努力讀書,然後搬走,並且很晚才生小孩。

統計數字指出,這些遷居西邊各邦的德東人很少回流到東邊。因此,德東地區出現年輕人口銳減的現象。在1989年,德東20歲以下的年輕人還佔人口的25.2%;到了2008年,這個比例卻只剩下15.5%。儘管整個德國都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德西地區2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人口比例卻還有19.9%,遠比德東地區高很多。

東西德合併後,原本的東德被分割為5個邦。在東北邊的麥克倫堡-西帕默瑞尼亞邦和勃蘭登堡邦,村莊與城鎮凋蔽,舉目望去只有退休老人和老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年輕人的機會渺茫。

更令社會學家擔心的,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男性很容易被極右翼政黨煽動,認為都是東歐那些鄰國的人害的。

霍爾特曼說,這是一堵心中的高牆。德國聯邦勞工署的統計數據顯示,東邊各邦非技術勞工很少離開家鄉找機會,或者接受職業訓練。

50年前,有技術的人才大量流失,是東德政權之所以要興建柏林圍牆的主要原因。柏林圍牆倒塌後,有技術的人才還是大量流失,這或許是歷史的重演。當然,「心中的柏林圍牆」只是感受,現在連左派黨裡面的最極端份子,也沒有人真的要重新築起柏林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