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咖啡文化,世人總認為歐洲,特別是義大利最好。然而榮獲「意利咖啡」 (Illy)世界大賽冠軍的米洛斯(Giorgio Milos)卻投書《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指出咖啡的創新已經從舊大陸移轉到新大陸,歐洲雖仍保有傳統,卻欠缺美國的創新。

米洛斯走訪各地使用「意利」咖啡豆的大小咖啡館,發現在美國的咖啡館可以找到一種在義大利已經看不太到的現象:對咖啡的熱愛,以及原來咖啡可以有這麼多種作法。

米洛斯發現,如今美國人對咖啡的熱忱,就像20世紀初的義大利。1百年前義大利人熱心鑽研各種煮咖啡的技術,而咖啡的愛好者也快速增長,可以鼓勵各種創新研發,逐漸使得喝咖啡從偶一為之變成每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義大利在20世紀初,也不是以咖啡聞名的國家。然而Luigi Bezzera、Francesco Illy、Achille Gaggia等不同世代的工程師前後投入咖啡機的研發工作,如今他們的姓氏也都為咖啡愛好者所熟知。幾十年後,世人終於得到義大利濃縮咖啡的黃金比例,並風靡全球。然而,這套黃金比例成為規矩之後,實驗也就告一段落。

如今在美國,對於咖啡的探索與雄心方興未艾,一如昔日的義大利,而實驗精神更具有科學意義。比起當年的義大利咖啡師傅,美國的咖啡師與咖啡機製造商關係更親近,也更熟習咖啡豆的知識,但後者在研發的過程中能從顧客端得到的協助較少,這或許是因為美國一般咖啡愛好者不如當年義大利人那般善於評鑑咖啡的好壞。

米洛斯預測,有朝一日美國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濃縮咖啡。當然,這條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