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計畫法》開宗明義第一條規定是要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但在璞玉計劃(新竹台知園區前身)中負責規畫,且無償取得40公頃校地的交通大學,卻被質疑與新竹縣府聯手掠奪農地,「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調查報導,看在政大地政學系系主任徐世榮眼裡,不禁痛斥,知識份子已沉淪。

由資深記者陳香蘭所做的調查報導系列之一「扭曲的地方發展新模式」提到,早在89年新竹縣府和交大就就簽訂了「璞玉發展計畫協議書」,交大負責規畫,經費自籌,還可無償獲得竹北校地。土地重分配的規劃者,也是既得利益者,這讓交大扮演的角色,備受爭議,難杜攸攸之口。

「璞玉計畫幾乎是交大在主導。」徐世榮痛批,交大頂著國立大學的光環,匯集了學界菁英,雖自籌經費參與規劃,卻因此獲取校地,成了土地既得利益者,這顯然已經違背了都市計劃的倫理,且淪為政商土地炒作的機器。

他認為,地方政府進行都市規畫,不能像財團買地炒作,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要讓弱勢意見展現,回歸土地正義;但是從璞玉計劃形成的脈絡看來,顯然不是那麼一回事,學界參與規畫不再客觀中立。

不過,制度上的盲點也需要突破。徐世榮說,「土地徵收,是實現都市計劃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可以買地、可以易地。」而且,土地徵收應該是包含在都市計劃中。但台灣都市計畫和土地徵收分屬不同主管機關審理,如果都市計畫過了,土地徵收往往只做形式審查,如果徵收過程出現問題,就很難實現公共利益,這須從土徵條例的修法著手。

盡管備受爭議的璞玉計畫,讓交大面對外界質,頻喊冤,認為這是打擊學界的參與。但徐世榮認為,真正讓學者專家走不出校園的主因,是教育部的大學評鑑制度,雖然交大校內,有些學者對此提出反省批判,但學者參與社會運動沒有好處,不但耗費時間,延誤學術研究,發表文章次數銳減,影響考績,許多學者只能被迫守在學術象牙塔中,對社會發展毫無助益。大學評鑑造成的負作用,徐世榮說,「很嚴重、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