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多半是在經濟層面的變動,但近幾年在政治上,中國社會的基層正有新的公民社會現象出現,北京獨立智庫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今(8)日表示,政治上中國基層也在改革、選舉,像在農村是縣跟鄉選舉,城市則是區選舉;宗教上政府從過去無神論,到現在也開始漸漸重視精神層面的宗教。

今(8)日中午12時的開放編輯室主持人蘇正平特別專訪北京獨立智庫「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從家庭教會和社區選舉的發展,探討中國未來民主的展望。

李凡首先從宗教談起,他提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宗教政策開放,已不像在文化大革命時是完全限制,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像是佛教、道教,人數都較多;但現在比較嚴重的是基督教的問題,因為基督教在中國傳教方式不同,是走家庭教會,也讓政府相當頭痛。

相較於佛教、道教,中國對基督教限制較多,李凡說,像政府規定一個城市只能有一個教堂,也使信教者去教堂機會減少,才讓家庭教會發展起來,且雖然基督教合法,但仍受政府嚴格控制,包括地方政府、警察,也不時有關教會或抓教友的事件。

李凡談到,中國政府有宗教管理條例,宗教人員要到政府指定的合法地方去,但家庭教會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都是在家,讓政府管理上更為嚴厲;目前在中國新教人數較多,因為新教的規定可以在家裡傳教,有認可牧師就可以進行傳教,不用在教堂,因此較有利。

而家庭教會和政府的關係,李凡指出,家庭教會認為人民應服從政府,因為政府是替上帝管理國家,但政府和宗教人員應該互相尊重,不應限制或任意逮捕,因此現在各地家庭教會開始和政府對話,希望找到和平的方式相處,而家庭教會提倡宗教自由,也是維權運動的一部份,比較類似知識份子要言論自由的精神。

至於中國政府、社會對宗教的看法,李凡說,早期政府認為宗教是迷信,較排斥,但最近幾年和國際交流機會越來越多,也接受西方重視精神層面的觀點,且中國宗教人口超過60%,光佛教統計就有40%,現在社會對於宗教也較寬容、認同。

李凡表示,除了宗教之外,政治上基層也開始改革、選舉,像農村是縣跟鄉選舉,城市則是區選舉;不過也有負面影響,像是今年江西地方選舉出現幾位獨立候選人,後來被政府以各種理由抓起來,雖然選舉後就釋出,但這做法並不妥。不過李凡認為,各地都有民眾願意參選,表示對政治參與意願高,是好的現象。

但李凡也提到,在選舉上,各地政府做法都不盡相同,有些地方較開放、寬容;有些則會百般刁難,地方政府多半較保守,而中央政府因為領土廣大,無法詳細管那麼多,不會介入太多,多半由基層、地方政府來掌握。

最後李凡也指出,在政治改革上,中國應該有更大的溝通和交流討論,但一定要改革,不改革的話政治問題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