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個人從出生到終老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雅歌實驗中小學創辦人孫德珍表示,教改面對兩個重要問題:「有孩子學不會」,以及「有孩子不願學」,這是不少嘗試不同學習方式的教育者,希望解決的問題。

5月31日的「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到雅歌實驗中小學創辦人孫德珍、大瑩學習力教學中心執行長顏毓瑩,以及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台灣區發起人許芯瑋,和大家談談不同於一般體制內教育的另一種學習方式。

雅歌實驗中小學是一所理念學校,最近陷入財務亮紅燈的困境。創辦人孫德珍表示,教改面對兩個重要問題:「有孩子學不會」,以及「有孩子不願學」,而雅歌就是希望解決這樣的問題。

為了突破既有環境,雅歌用藝術教育讓孩子在學習上有感覺並從而找回學習興趣,奧地利甚至將雅歌當成教改典範,邀請孫德珍前往分享。但孫德珍說:「我發現我還不能代表台灣正常的學校,這有一點尷尬。」

過去雅歌因為沒有政府經費支援,同時堅持多餘的費用不該由學生負擔,孫德珍自掏腰包花光了積蓄,現在雅歌正面臨再沒有錢進來就會走不下去的困境。孫德珍說,教育需要「希望」,讓孩子活出自己,重點不在於混齡教學,而是怎樣讓每個人都學會,強迫老師面對每個孩子的程度差異。

大瑩學習力教學中心執行長顏毓瑩認為,年齡不一定是施教者應依據的唯一標準。顏毓瑩舉了個例子:有個愛作怪的小男生,特別喜歡帶蜘蛛嚇同學,調皮行徑讓體制學校內的老師們束手無策;就算孩子專注於研究蜘蛛的知識,已累積豐富到獲得大學裡專門教昆蟲的教授肯定的境界,在一般教育環境裡,還是會被當成異類。

顏毓瑩說,直到有位教育專家和這孩子做了深度面談,才發現孩子的心聲:「我長大想做全世界最厲害的蜘蛛專家,我想從蜘蛛的身上找到對人類有幫助的抗體」。顏毓瑩發現,教育應協助受教者以其「人生基本目的」為理想情境,製作量身訂做的學習計畫,並使其獲得可以實踐「人生基本目的」的專門技術。

DFC台灣區發起人許芯瑋則解釋,DFC是「Design For Change」的縮寫,是一個全球性的孩童創意行動挑戰,希望招募10-14歲的孩子透過四個步驟將「知道」和「做到」的距離拉近,讓每位孩子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小推手。

許芯瑋表示,DFC活動包括四個步驟:第一是「感受」,舉個實例,印度五個五年級的孩子覺得自己的書包很重;於是進入第二步驟—「想像」,他們開始腦力激盪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像是找醫師詢問背書包過重的後果,之後向校長提出書包太重會造成脊椎側彎等等不良的後果,和校長討論如何將上下學期課程適當分配。接下來是「執行」,實際執行解決的方法,例如:將課程調配過後,再把書本分割,結果書包減輕了50%的重量;最後則是「分享」,讓孩子把整個歷程分享出來,最後影響了全年級158位小朋友。

許芯瑋說,在台灣也有激勵人心的例子:當嘉義阿里山的國二鄒族孩子發現自己與鄒族文化脫節時,便想從唱歌來復興自己的文化,於是這些孩子到圖書館找到「Sakio」這首鄒族歌曲,沒想到整個村莊只剩一個阿嬤會唱,孩子們學唱後將其錄下,用手機錄下並透過藍芽傳給同學,又於一週內教了100人唱這首歌,經過這件事,這些孩子發現自己也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6月10日至12日在國家教育研究院三峽院區舉辦的「良質教育研討會」,這次總共有35個教育相關團體共同主辦,議程豐富,討論範圍廣及十大領域,今日節目的三個議題都在當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上良質教育網站(http://www.quality-learning.net/2011/)報名與會,一起為教育改革方向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