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台面臨缺水危機,已有八縣市實施第一階段限水,如何抗旱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特別在降雨時空 分佈不均的挑戰下,南台灣9:1的年平均雨量如何因應缺水?長期在地關心環境議題的丁澈士指出,因應不同區域特性進行水資源分配與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應包含地面水及地下水的整體評估與管理,不可切割。

由民間團體發起每年召開的全國河川 NGO會議,今年在5/21-22於屏東召開第六屆大會,會中將針對「高屏地區水資源開源節流調適策略」進行討論,這集的節目邀請到主辦單位之一的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丁澈士理事長,談談南部地區面臨的水資源課題以及本屆河川會議的重要討論議題。

2009年莫拉克風災帶給南台灣的衝擊記憶猶新,水災之前全台尚在為缺水所苦,颱風之後龐大的水量卻讓土地讓民眾吃不消,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在颱風後兩週即號召兩、三千名青年志工一起進 入災區投入重建工作,丁澈士說,整個過程讓他們重新思考如何與水相處的重要性,屏東縣政府曹啟鴻縣長也相當積極,幾次率隊到荷蘭參訪,了解低地國家如何因應 水患的挑戰,例如採取漂流屋、還地於河的策略,學習與水共生。

丁澈士指出,今年大會即以「與水共生」為主軸,主要關心莫拉克之後大高屏地區的議題與挑戰,包括水質、水量、水生活、治水、理水以及公民參與等面向,民間團體將提出第一線的在地觀察與公部門對話,希冀整體檢視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水環境與水資源經營管理的深度與廣度,從在地經驗提出政策建議。

丁澈士提到,河有其性、有其形、亦有其道,早期水利工程著重防洪工作,但現在思考的是如何把水留下來,在水利工程和水資源經營管理之間取得平衡點。他指出,台灣降雨量時空分佈不均,北部6:4,南部高達9:1,如何因應不同區域特性進行水資源分配與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應包含地面水及地下水的整體評估與管理,不可切割。

當缺水問題浮現,以興建水庫解決用水需求的聲音 往往相應出現。丁澈士認為,台灣因為水價便宜,民眾用水往往沒有節流的觀念,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訂立合理的水價;合理水價需要合理的水資源開發策略,早期重水庫開發,然而地下水可調整水量的量體是地面水庫的百倍,因此現在國際趨勢更重視的是如何善用「地下水庫」。只是台灣對於地下水的使用缺乏管理機制,才會有抽取地下水是不好的迷思。

地下水是救命水,豐水期時,水庫太濁、河川濁度也高,不宜使用。研究地下水三十幾年的丁澈士建議,豐水期盡量用地下水,枯水期時才啟用水庫,才不會像現在面臨水庫無水的窘境。而水資源調配也應有其倫理,丁澈士指出,應在維護環境生態的原則下思考水資源分配,民眾如何認知水資源分配的正義也很重要。

丁澈士說,隨著民眾環境意識及相關知識的提昇,資訊公開化,民眾取得資料很快速,在這樣基礎之下,應進一步提升公民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鼓勵民眾提出在地的思考與政策對話,建立有效能的流域治理公民參與機制。他認為,水資源是公共財,民眾有權利知道公部門調配水資源供需策略以及治水政策,因此河川會議第二天將從過去的公民參與經驗進行交流,檢討現行制度,希望能提出未來公民參與的行動藍圖與策略。

今年全國河川NGO會議由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高雄綠色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屏北、屏南社大、萬年溪保育協會,社區營造學會及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來義鄉公所等相當多的單位團體共同協辦。丁澈士說,水不是災難,「水是朋友,關係需要長期的經營」,友善關係的建立需建基於更多的認識與理解,呼籲民眾共同思考永續水資源開源節流調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