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部高層官員今(24)日表示,兩岸經合會無法趕在明天前成立,但仍以年底前成立經合會為目標。但令人不解的是,經合會可能成立的時間點永遠是「高層官員」說的,檯面上沒有任何能說話的官員願意說明其中糾結,是「搞神秘」還是「羅生門」?也難怪外界對於有關兩岸談判的時程始終有「被矇混」之感。

外傳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可望在25日前成立,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在面對詢問時表示,「我看到報紙登了,但目前還在協商中,沒有時間表」,但他預告,「經合會成立時間不會太久」。

以上施顏祥的談話,其實就如同陸委會和海基會檯面上的談話一般,統一口徑「沒有時間表」,但檯面下並不然,例如經合會可望在25日前成立的訊息,也是由掌管兩岸事務的「高層」官員說出來的;而今天傳出的「明天可能無法成立」,據中央社引述,也是經濟部「高層」官員表示,原因是組織相關細節尚未談妥,仍在協商中。

但看在台灣民眾和媒體眼中,肯說話願意表明經合會成立進度的始終是不願也不能具名的「高層官員」,檯面上,可以對外公佈的永遠是「空洞」的談話,雖然說「談判底限不宜讓對方事先得知」,但也許哪天就突然宣布兩岸經合會成立了,就像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是在陳雲林離台之後,才向媒體表示「兩岸經合會已經透過 6次江陳會交換文字」一般。

這種兩岸談判的戲碼不斷重演,也難怪外界質疑兩岸協商始終處於「不透明」的狀態,相關官員只是一再對外喊話,一定會站在「對台灣有利」的立場,但在協商過程中始終不是如此,或許哪天台灣主權被賣了,民眾卻是最後一個知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