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等論調,早在千禧年之交就已經充斥於國際媒體的版面。隨著中國在這波全球金融風暴中的表現,以及該國最近對周邊國家的不假辭色,讓許多人更相信,中國已經是世界強權。

英國前外交部長芮夫金爵士(Sir Malcolm Rifkind )對此說深不以為然。他曾在柴契爾夫人和梅傑兩位前首相的內閣擔任過多項職務,並成為梅傑時代的外長,現在是保守黨的國會議員。

芮夫金爵士今天投書《外交學者》(the Diplomat),指出中國雖已成功地使非洲各國依賴她的市場,並讓拉美各國看她的臉色調整利率,軍力也的確強大,但迄今為止要說她對國際事務有多大的影響力,根本是誇大不實的。他說,所謂的「中國崛起」是從現在的趨勢推論出來的,距離真正的實現還很遙遠。在未來的數十年內,中國都不會是一個快速興起的強權。

芮夫金爵士指出,許多被拿來研判中國成就的指標都有誤導性。就以「中國的經濟將在20年內超越美國」的立論來說,只看中國整體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自欺欺人的。就算有朝一日中國的整體商品和服務都超過美國,也不能讓這個世界的制序發生突然而顯著的改變。世界不會因為中國有錢了,就出現像當年同盟國在二戰獲勝後,這個世界變成兩大陣營對峙;或者柏林圍牆倒塌後,美國一極領導那種結構性的改變。

芮夫金說,中國雖然有可觀的進步,但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還是很低的。去年中國人每人的國內生產毛額只有美金6,600元,而美國人的則為46,400。這就顯示出一個重點:儘管中國整體的國內生產毛額已經接近美國的,但該國的可支配收入還是很低。中國還要幾十年,才有可能得到足夠的稅收,來應付美國那種全球投入。

再者,中國必須維持現在的成長率,才能提供新的勞動力充足的工作機會。想要做到這點卻不是容易的事。過去20年來,中國的成長是建立在西方的需求上,是出口導向的;然而這個模式已經不足以作為未來20年的擴張基礎。在中國的成長還沒達到超越美國的目標之前,西方的市場對中國貨品的需求就先飽和了。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如果不升級到先進的階段,中國的成長就會停滯。要想避開這個結局,中國就必須改善貨品和服務的品質。投資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可行的,但成效不是一蹴可及的。

就算中國真的成功地改良生產品質,也要開始面對已開發國家的所有問題。該國嚴重的經濟分配不均會使社會福利政策變成政治問題,使政府失去民心支持。

特別是中國的人口正在老化。從前為中國的繁榮苦幹實幹的廣大勞動者,年老之後將成為她的沉重負擔。在2050年,中國1/4的人口將會超過65歲。北京要如何面對這些人的健康、年金和照顧需求,還在未定之天。不管當局採取什麼政策,都會直接對經濟產生具體的衝擊。

芮夫金爵士結論說:中國在過去20年是有相當可觀的成長;但要遽以臆測說她會快速而且無可避免地成為世界超級強權,實在還言之過早。北京要頭痛的問題才剛要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