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坍方意外,再度引起蘇花公路的存廢爭議。行政院長吳敦義22日說,「蘇花改」若環評能依行政院期待於今年底通過,明年度就能開工,但一切都要看環評。但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的「蘇花改善計畫」,將利用隧道克服易坍路段,估計最快也得要再等7年才會通車,緩不濟急,且近年來環評的公信力日愈下降,「蘇花改」是解藥還是另一把地獄之鑰,似乎還不能因此下定論。

全長118公里的蘇花公路,是宜花之間最重要的公路,但因容易坍方,交通部原本打算建蘇花高速公路,遭環保團體反對,去年由公路總局提出「蘇花公路改善計畫」,透過興建長短道方式,克服蘇花公路地質脆弱易坍方的問題。

但據統計,從民國91年到98年,蘇花公路因為天災的緣故,單向或雙向道路中斷次數高達202次,其中96年最嚴重,高達95次,道路受阻時間長達10天。

根據公路總局規劃,「蘇花改」只能改善蘇花公路最容易肇事及坍方的危險路段約38公里,包括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這3段將有新路線,而東澳到南澳、和平到和中,則在原路線改善。

據規劃,蘇花改未來將有2座長隧道及5座短隧道,道路斷面從現在最寬10公尺增加到16公尺,且透過截彎取直,路線將縮短為60.4公里,行車時間將從現在2小時縮短到72分鐘。

但是,令人質疑的是,緩不濟急的「蘇花改」,能成為蘇花交通上的「萬靈丹」嗎?還是加速「台灣後花園」更快走上毀滅之路?至於,本質已相當脆弱的蘇花公路能經過再一次「人定勝天」的施工折騰嗎?

蘇花公路西倚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沿途多處地勢險峻,風景優美,是台灣最美麗的公路,也是吸引觀光客造訪的重要景點。陡峭山壁、清水斷崖,蘇花公路沿途美景,渾然天成,只不過,大雨一來,就讓台灣獨有的後山花園從天堂變成煉獄。

1932年在日本人手中完工時,還是單線通車,叫做「臨海公路」,1949年改名為「蘇花公路」後,直到1980年才拓建,最後成為雙線道路。但歷經風化、地震,蘇花公路山壁,不管再怎麼強化,它都一年比一年,更經不起考驗了。

而在環評和經濟安全爭論不休中,從要蓋「蘇花高速公路」到「蘇花改替代道路」,蘇花公路的存廢,爭議已悄然再度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