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在「都市改革派」節目上,拿出一張充滿監視器與警衛標示的信義計畫區住宅地圖指出,這些都是被控制與管理良好的豪宅,台北地區的高房價,讓這個城市逐漸成為了「堡壘城市」。

黃瑞茂在節目中以香港號外雜誌主編陳冠中「現在讓我們捧台北」文章為例,提到與其他華人國家相比較,台北表面看起來最醜,但因土地細密的分割而發展出街巷及商店文化,形成台北獨特的人文風貌,也成為最適合「居住」的華人城市。

但什麼時候這個城市的住民開始對公共空間感到不放心,以至於建商推案樹起高牆,牆外充斥一整排的「監視器」,社區失去互動與信任感,小說中「庭院裡的樹跑到街道」這種富有生活味道的文字未來也只能靠想像。

黃瑞茂抨擊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政策,並沒有以市民生活所需來思考協助安居樂業,而是站在建商的角度,讓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變成「容積獎勵的議價會」,不僅無法替都市文化空間把關,也忽略對市民的照顧,這樣的發展是台北市所需要的嗎?當容積這個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都更的爭議將持續延燒到其他直轄市,這是未來政府必然會越來越頭大的問題。

黃瑞茂建議,因應台北都會區的轉變,容積獎勵的使用應回饋於市民而非奉送給特定對象。容積應作為調節都市發展所需要的公共設施,例如捷運、下水道等,並讓國有地作為讓市民安居樂業的軟硬體設施用定,例如老人、小孩照顧,而非以補助三千元了結。都市更新不只是活絡房地產,更應該帶給市民好的生活方式。

對台北市市民來說,都市更新是這幾年最火熱的新名詞,尤其繼一坪換一坪,容積獎勵加碼後,霎時人人都想知道自宅是否也符合免費換新屋的標準。都市更新本意不光著重於建築物的更新,更應作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手法之一,而台北近幾年來的豪宅趨勢與不當的住宅政策,不僅造成階級清洗與社會排除的效果,更讓台北原有的生活質感被低估了。

台北的都市規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因都更而產生的社會動盪正逐一浮現,而政府要把台北城帶往哪裡?這是每個市民都想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