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舞在表演之路的舞蹈家,如果遇到種種挫折,有多少人會堅持到最後?台灣創作性劇場舞蹈先驅、舞蹈教育家蔡瑞月即便歷經百般挫折,仍將她的一生奉獻給了舞蹈,並成立舞蹈社,孕育出許多出色的舞蹈表演者。

蔡瑞月出生於日治時期,因受到日籍體育老師的舞蹈啟蒙,並在台南「宮古座」觀賞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舞團的演出,啟發學舞的志向。1941年加入石井漠的高徒「石井綠舞踊研究所」深造,並加入石井綠舞團。當時正逢中日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隨舞團從事勞軍演出,腳步跨及中國、新加坡、越南、日本各地。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蕭渥廷在newtalk「幸福加油站-女人來開講」表示,戰爭結束後,1946年蔡瑞月搭「大邱丸號」回台,並於船上創作《印度之歌》和《咱愛咱台灣》,同時也表演給在船上的留學生欣賞。

同年,蔡瑞月於台南市開設「蔡瑞月舞踊藝術研究所」,同時在各地巡迴演出。1947年,和中國詩人雷石榆結婚,也將舞蹈教室遷移至台北,繼續為她熱愛的舞蹈創作與教學。不幸的是,1949年雷石榆在「228事件」後遭受流放,蔡瑞月同時也受到牽連,在綠島入獄三年。

蔡瑞月的婚姻,在當時只擁有短暫的二年幸福。蕭渥廷指出,她出獄後,於1953年成立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而舞蹈社在1999年被指定成為市定古蹟,卻在2天後,慘遭有心人士放火焚毀,當時蔡瑞月感到晴天霹靂,彷彿回到過去的白色恐佈時代,但蔡瑞月仍決定要重建,為舞蹈而堅持。

舞蹈者詹天甄表示,縱使當時舞蹈教室燒了、地板也沒了、練舞的環境更不比從前,不過卻凝聚所有舞者的心,也讓所有人更明白,蔡瑞月有多麼專注在表演舞蹈藝術上。

為促進國際舞蹈文化交流,一年一度《第五屆蔡瑞月舞蹈節》活動將在2010年11月的第一個禮拜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