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在今天(8/21)治國週記中,大談蔣渭水的傳奇人生。總統府網站21日、22日分上下兩集播出以「台灣孫中山-為台灣臨床治療的蔣渭水醫生」為主題的治國週記。馬總統與監察委員黃煌雄、學者王曉波、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大談蔣渭水的政治革新與文化理念,一談就談了2小時,最後播出1小時,創下治國週記1年多來的紀錄。

馬英九說,被稱為「台灣孫中山」的蔣渭水先生,是中華民國歷史上10元流通硬幣第一次以非元首人物作為肖像,蔣渭水是20世紀初期台灣最重要的人物。他當年被稱為「台灣人的救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他是為台灣把脈、開出第一張處方的醫生。

馬英九指出,蔣渭水是日本殖民當局最害怕、又最敬佩的人,像大同分局當年就是日本殖民當局的「台北警察北署」,蔣渭水先生跟許多台灣志士曾經在這裡被關過,現在這裡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籌備處。

馬英九說,1915年「噍吧哖事件」(也稱「西來庵事件」)之後,台灣就進入非武裝抗日時期,他們用民族文化來反對日本殖民統治。蔣渭水診斷當時台灣的病因是「智識的營養不良」,體質跟道德都嚴重衰敗,「文化運動」是唯一能從根本治療的原因和方法,因此他在1921年10月17日跟同志們共同創立對台灣影響最深遠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

黃煌雄說,從台灣近代民族運動歷史的整體觀察來看,我們可以說文化協會是台灣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推手,它關注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教育、體育、藝術、道德到文化,同時也包含了對於當時不良風俗習慣的改革。

黃煌雄認為,雖然這是一個文化啟蒙團體,但經由文化協會連續、不斷地到各地文化巡迴演講,逐漸在公共領域上有了覺醒,所匯聚形成的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可說是台灣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啟蒙運動、文化運動、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

王曉波教授則為「本土文化運動」下了注解,他說,其實就是19世紀以來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和維護自己民族文化的運動,叫做「本土文化運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以母國的漢民族文化,用非武裝的方式來對抗殖民者,當然蔣渭水是景仰、推崇孫中山的,所以他推行文化協會時,年紀尚輕、還沒什麼號召力,就請出林獻堂擔任檯面上的領導人物,尊林獻堂為「總理」。而當時文化協會「總理」的稱呼,其實是當時國民黨孫中山的稱呼是「總理」。

在上集中,總統推崇蔣渭水在80年前就提出許多創新理念,例如「免燒金紙」主張,其實蔣渭水在「台灣民報」的社論早有此議。

王曉波則闡述蔣渭水與國父孫中山的深遠淵源。他說,根據最近找到的1943年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史料,蔣渭水其實是同盟會會員,1910年有名廈門的同盟會會員到台灣讀書,在校內吸收會員,蔣渭水就是其中之一。

蔣朝根也分享許多與祖父相關的故事。例如:蔣渭水在1923年策劃當時台灣第1位飛行員謝文達駕駛飛機,在東京上空撒下20萬張傳單,上頭寫著「總督專制」、「台灣人在黑暗政治下生活非常久,台灣需要立憲政治」,震驚日本總督。

蔣朝根還表示,1923年日本皇太子來台,蔣渭水「假歡迎,真請願」,等皇太子行經大安醫院時,就把布條張開來,上面寫著「歡迎鶴駕」4 個小字,但「台灣議會設置請願」8 字寫得斗大,結果台北警察北署警察就把蔣渭水抓進現今大同分局的所在地,這是蔣渭水首次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