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洋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台灣海岸不但發現從中國漂流過來的海洋垃圾,日本也發現隨洋流漂流過去的台灣垃圾,海洋生物可以產卵、成長的空間備受威脅,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麗淑即指出,海龜會誤認塑膠袋為水母而吃下肚。

海科館自2008年推動「設置萊氏擬烏賊(軟絲)產房與繁殖設施研究暨教育活動計畫」,陳麗淑表示軟絲過往在珊瑚上產卵,但近來發現牠們會在廢棄繩、輪胎等蔭蔽物上產卵,因應這個特性,海科館開始在基隆八斗子海域施放桂竹枝。

2年多來,陳麗淑說共施放了44叢竹子,紀錄到共6萬條卵串,以每個卵串8個卵估算,約有48萬的小軟絲孵化,增加當地軟絲資源。

為什麼培育挑選軟絲?陳麗淑說,目前能幫助海洋生物的作法有限,包括海面上放置草蓆,讓飛魚在蔭蔽物下排卵;軟絲部份,國外作法是放置棕櫚樹枝,但因為台灣不產棕櫚樹,所以選擇施放桂竹。

台灣中部海岸的白海豚也面臨棲地縮減的問題,由彰化環保聯盟、台灣媽祖魚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發起的「守護白海豚」行動,從發動認股2個月來,至今有超過1萬人參與,額度達60萬,雖然距離200萬股的目標仍有距離,但6月底仍會向內政部申請買地。

白海豚出沒在苗栗到台南沿海,因為棲地環境距本島相當近,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員吳孟純憂心指出,中部海域的彰濱工業區、六輕、甚至規劃中的大度攔河堰和國光石化,都變成威脅中部養殖漁業與白海豚的隱憂。

這項全民認股救白海豚的行動分三階段,吳孟純表示第一階段將購買佔地200公頃的白海豚洄游廊道,同時也是國光石化相中的區域,民眾可以每股高於國光石化100元的119元價格持有股份,讓白海豚能在這塊棲地永久生存。

這個買下白海豚棲地的行動,陳麗淑補充受惠的不只有白海豚,還有生活在淺水水域的蛤蜊、牡蠣等生物,她認為個人雖然力量微小,但少吃數量少的鮪魚、鯊魚,多吃生長迅速或養殖的魚類,吃對海洋生物也是貢獻培育海洋資源的一點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