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本月11日於美國重要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表示:「所謂的G-2並不存在」,對那些以為中國可以和美國攜手並進,共同解決世界問題的人澆了一頭冷水。

相對於「七大工業國組織」被稱為「G-7」(1997年俄羅斯正式加入後,成為「G-8」),也有人稱美中兩國為「G- 2」。最早發明這個詞彙的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伯格斯騰(C. Fred Bergsten),他認為美國與中國應該發展一個機制來處理國際經濟問題。這個概念後來被美國外交界大老季辛吉和布魯辛斯基借用到戰略議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形成一套論點,期待中國可以與美國聯手,來解決全球財務危機和氣候變遷等問題。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與美國外交關係學會高級研究員塞加爾(Adam Segal)本週以〈是時候該將中國從朋友清單中除名了〉一文,投書於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他們指出,歐巴馬總統任期內的第一年中,美國人很明顯地看見,華府與北京之間,無論利益、價值和能力都相去甚遠,根本難以同工來處理全球挑戰。

中國不願意跟美國開誠布公地對話,卻去和印度巴西與南非聯手阻礙哥本哈根會議,就顯明兩國之間要想發展出「G-2」的關係是很困難的;而美國在年初核准對台軍售與達賴喇嘛到白宮拜訪歐巴馬總統,也顯示兩國關係回到昔日相互猜忌的時代。

美中兩國刻正舉行年度「戰略及經濟對話」,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的帶領下,兩國外交及財經部會首長都將出席。美國國務院列出20個重要議題想與北京討論,美國財政部也同樣將與中方對談貿易壁壘、匯差等重大議題,白宮也派出一些官員想與中方針對戰略議題諮商。

易明與賽加爾認為,過去類似的對話成效都相當有限,似乎不值得勞師動眾讓十幾位美國部會首長遠道跑去中國。近來已經有人建議要廢止「戰略及經濟對話」這種大陣仗的對談,改以較隨意的「點菜式對話」( à la carte dialogues),讓大批工作人員可以專注於更重要的議題;但如此一來,制度的持續性與人員的聯繫將會遭受破壞。

因此,易明與賽加爾認為美國還是應持續與中國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但得降低其規模。財政部及國務院仍應繼續與中國的對等機關討論,但其他的部會首長該留在家裡。一些特定議題應由各官署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來與中方對談。美中對話降等,也會更接近美中關係的真實狀態。雙方若在價值利益與能力上能夠趨同,就有可能會進一步合作。這樣做,既承認雙方關係的重要性,又同時認知到單靠華府與北京交談,其實不太可能達成什麼實際的目標。

美中關係的癥結,也反映在中國與世界其他主要成員之間的關係上。比方說,歐盟與日本就發現他們在貿易、氣候變遷、網路人權與達賴喇嘛等議題上,跟中國難以溝通。因此,美國倒不如把時間與精力投資在與世界其他地區結盟,反而更容易促成一些進步。不必為「G-2」的未能成真而掬一把眼淚;拋棄虛幻的「G-2」,把眼光放到其他地方,反而可能促成與中國之間真正合作關係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