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拿過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最佳影片的導演鄭文堂,去年完成他的最新作品「眼淚」,從2月開始採取逆向行銷的方式,在上院線前,先在台灣展開50場的巡演,讓中南部民眾比台北人先看電影,鄭文堂說,「這是賭氣,想顛覆電影一定要台北人先看的市場邏輯」。

拍過短片「明信片」、「兒子」、「風中的小米田」,劇情長片「夢幻部落」、「深海」、「夏天的尾巴」等作品的導演鄭文堂,今(9)日中午接受newtalk的專訪,暢談他「眼淚全台巡演」行動,背後的動機。

鄭文堂指出,台灣是個資本主義施行徹底的國家,所有的票房都是數字、錢,每一個人在電影裡的意義就是價值250元(一張電影票的價格);這對他來說一直是個衝擊,畢竟有些電影並不適合這樣作,例如有些紀錄片就不能這樣看,假設紀錄片只賣50萬票房,就去思考這部片子不好,這是不對的。

鄭文堂用全台巡演的方式試圖突破票房的迷思跟價值觀。另外「眼淚」的題材也是決定全台巡演的因素之一,他說,眼淚是台語片,台灣有8成人是講台語的,他相信語言可以拉近跟庶民間的距離。

「眼淚」對鄭文堂來說,他覺得是一般大眾可以接受的電影,結果在巡演中也得到印證。他記得在鹿港的放映場,現場有100多位觀眾,其中有20多位老人家從頭到尾看完電影,還在會後跟他討論劇情,他們開口的第一句話是說:「你的電影我看得懂」,這深深地鼓勵著鄭文堂。

鄭文堂表示,台灣電影的票房思考,就是台北票房x2便成為全台灣的票房,如果台北票房是300萬,全台灣的票房就是600萬,這樣的邏輯讓台北成為票房最重要的思考點。

台灣導演的電影很難跨出台北,到其他地方播映。鄭文堂覺得,這不單單是他的作品,包括主流的導演,他們的電影也很難在雲林、鹿港、宜蘭這些地方的戲院被看見,這些地方的民眾,只能在院線結束後,到DVD出租店租片子回家看。為什麼要這樣?拍電影難道只為台北人拍嗎?

這些事情,長期塞在鄭文堂的心中,他已經忍耐很久了;這次他決定至少用全台巡演的行動,表達對這種遊戲規則的不滿。鄭文堂說,他知道哪是一塊鐵板,但是還是想踢踢看,看會怎樣。

從2月開始展開的第一波巡演規劃為50場,當初的設計是在3月12日在台北、高雄上院線之前,先給其他地方的民眾看電影,民眾看完如果覺得好,再推薦給在台北的朋友。鄭文堂自己也承認,這有點賭氣的意思。

在3月12日上院線之後,鄭文堂將進行第二波的全台巡演,他很歡迎想在全省不同地方播放「眼淚」的觀眾跟他聯絡,畢竟,電影就是要讓更多人看見。

「眼淚」這部電影的劇情,主要講一個老刑警的故事,他辦案很認真、很努力,卻因為個性太直,始終跟同事處不好;這個刑警因為一件吸毒致死的案件,牽扯出他過去刑求逼供的往事,整個故事就是他贖罪的過程。由蔡振南、鄭宜農、黃健瑋、房思瑜主演。

(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