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不少NGO組織財務告急,據傳年底至少10個NGO團體被迫吹起熄燈號。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今天接受新頭殼開放編輯室專訪坦言,日前公督盟只募到一個月的經費,是否能撐過年底,令人憂心。

公督盟的前身,社會立法運動聯盟成立於1996年9月,2007年改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該聯盟由36個民間團體組成,目標在於持續監督國會,定期提出評鑑報告,淘汰不適任立委,改善國會生態。

聯盟運作至今,雖然引起不少立委反彈,甚至面對來自立委的壓力。但也有些立委因故無法出席立院會議時,還特別向公督盟解釋,何宗勳自嘲,「公督盟成了立委的訓導處了」,公督盟運作似乎展現另類成效。

受到景氣衝擊,NGO團體募款特別困難。何宗勳坦言,社運工作常常是「人少、事多、離家遠」,常常面對財務危機和專業人才難以維繫。尤其是當財務危機無法解決,只會更加惡性循環,加速陣亡。

何宗勳透露,公督盟原本募集20餘個企業支持,捐助500萬元贊助經費。但是今年公督盟加入反博奕、同時也長期關注環保議題,與捐助單位立場相佐,500萬元贊助經費於是告吹。公督盟日前舉辦的募款餐會,也只募到40萬元,充其量只足夠公督盟一個月的運作。何宗勳還是堅持「做該做的事。」

「其實NGO應該視為潛力股。」何宗勳說,NGO組織若能運作得當,不僅可以彌補政府部份功能,甚至可以創造更多產能。歐洲國家NGO組織產值佔GDP的3%,日本也佔1.2%,但是反觀台灣不到1%。何宗勳說,搞社運有做不完的事,但是這個社會能不能支持NGO的存在,還是要看人民的決定。

為了維繫組織獨立運作,何宗勳計畫發起小額募款運動,呼籲認同公督盟的民眾一天捐10元,目標募到一年800萬元經費。公督盟也會每個月定期公佈捐款者的帳目,以及經費使用狀況,財務一切透明,可受各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