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聯考(喔,現在叫基本學力測驗)各校可能錄取分數公佈。超級名校建中、北一女都高達406分。夭壽,加作文下去滿分也才412分,要考上建中,五科只能錯三題。而第二志願師大附中也得402分以上。PR值相當恐怖,前者是99,後者則是98。雖然我是師大附中的老學長,現在再去考,以現在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應該考不上前三志願的。

 

分數公佈後,輿論出現許多評論。大多繞著明星學校效應,希望提早實施九年國教等等。說真的,這些說法也不一定有錯。只是都是抓小放大,見樹不見林。或者說,這些論述其實都故意看不見某個東西後在東扯西扯,誤導人民,故意不去碰觸真正的問題。

 

其實,多數家長都知道,為什麼要叫子女考上比較好的學校。也就是,他們希望能到好高中後,讓子女可以順利考上好大學。高中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罷了,源頭還是在大學體制與大學資源分配不均下所延伸的問題罷了。

 

這20年來,台灣的大學教育體制起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從當年我們大學錄取率約百分之三十不到,急速擴充到近乎百分之百。這個變化除了普設私立大學外,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多數有學齡兒童的家庭,都得準備一筆其實負擔不算小的大學學費。

 

幾年前,教育部曾做一個統計說,其實,這二十年來,大學學費上漲的比例不如國民所得。也就是高學費不應該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過,這樣的統計也是隨便說說的。因為,根據駱明慶教授對之前大學學生與家庭收入的研究,好的學校例如台清交的家庭多數來自於收入較高以及軍公教家庭(政府全額補助其學雜費),而這些學校也獲得比較多的教育預算;而私立學校的學生則必須負擔比較高的學費,但是他們的家庭社經地位卻是普遍來的比較低。駱明慶的結論是:低學費其實真正幫助到的是高收入家庭,不利於資源重分配政策。

 

這個現象,現在還是存在。但是隨著教育窄門變寬後,過去本來沒錢讓小孩讀書的低收入家庭,由於他們的小孩們多數已經可以考上大學了。換句話說,他們得多準備一筆相當額度的錢給小孩讀書。也就是說,以平均國民所得來看,教育部說20年來學雜費負擔並沒有提高;但是以較低收入家庭來看,他們的負擔卻是加重許多了。

 

以辦得比較好、有口碑的私立學校淡江大學為例,2008年一年34億的學校支出,七成左右是靠學雜費收入(24億左右)。分配到2萬7千多個學生上,每人分到的教育資源約是12萬6千元,而每年的學雜費用則約是9萬元左右(這還不計入一些亂七八糟的雜項費用)。

淡江大學2007-08學雜費統計

 

但是如果小孩考進的是國立大學呢?以台大為例,平均學費約不到六萬。也就是降了三萬多元。但是重點還不在這裡,因為台大一年的總收入(與支出相當)則高達150億左右(我不知道這個統計有沒有包括約末50億元左右,由國科會以老師個別申請的研究計畫補助給台大的老師們)。

2008年台大教務基金年度決算:第52

 

我曾用一個簡單的說法告訴我家現在讀國中的小孩:現在叫你認真讀書,除了要讓你學習面對壓力外,等於說也是叫你提早打工)。三萬個台大學生每年每人分到的教育資源約是50萬(如果是理工科,那就更高了),但是學費只收6萬元。等於說淨分配額是44萬元。而淡江的淨分配額則是3萬元上下。換句話說,如果小孩進的是好的公立大學,等於每年多得到40多萬元教育資源。四年下來,就是160萬。如果加上2年研究所,那就是240萬。好了,就算以大學或碩士畢業起薪3萬來算,等於說,要花4-6年的薪資總所得去負擔這筆差額。(如果以教育部的22K來算,那就更久了)。

 

所以,現在小孩被逼的認真讀書,說真的,效果就等於說讓小孩提早去打工。希望他們透過國中、高中這幾年讀書,或是失去的童年與青春來預繳這筆教育資源的差額。

 

其實,這個道理很多家長都知道。也大概都用不同的方式跟小孩說過類似的講法了。只是這些所謂的家庭對話,並沒有形成公共議題,逼著政府去面對這樣資源分配錯置的情形。

 

或著說,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不容易被提出來跟整個教育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還是被既得階級掌握著有關。也就是這些執政集團,多數是由已經享受較多教育資源的人掌握住。

 

十幾年前,有一次跟綠黨的一位領導人聊到教改時,這位台大教授突然說到,對於大學聯招要不要廢,這裡面分成兩派。其中支持不廢的,有蠻多就是家裡還有小孩的台大教授們。仔細觀察,這個說法還真的蠻貼近事實。

 

但是,也是會有人說,私校辦學本來就該自負籌措資源的責任,怎麼可以靠政府補助呢?這句話說的對極了。其實,要政府持續補助私人興學,本來就有高道德風險。所以,真正可行是,應該要政府普設公立大學,並把本來集中給予少數明星公立大學的資源,平均分配給其他較普通的公立大學。也就是說,唯有以國民教育精神去經營公立大學(美法的公立大學,其實都是走這個路線的),才可能解決我們青少年提早被納入教育童工的命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