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近期爆發一起核電廠除役爭議,再度揭露核能產業「高成本、高風險外部化」的結構問題。位於哈姆烏恩特羅普(Hamm-Uentrop)的THTR-300釷高溫氣冷式反應爐,早在三十五年前即停機,但真正的麻煩才正開始。原本規劃在2030年要啟動的除役工程,估計費用約為新台幣125億元。但最新的評估卻暴增3倍至約360億元。更令德國社會震驚的是,營運商Hochtemperatur-Kernkraftwerk GmbH(HKG)竟以破產脫身,使龐大的工程費用全面轉嫁給納稅人承擔。
這起事件再度戳破了核電的迷思。擁核人士經常以「便宜、乾淨、穩定」作為宣傳口號,但卻刻意忽略除役的後端成本與核廢料處置的難題。核電的生命周期長達數十年至上百年,從建廠、運轉、維修、到拆除,每一步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巨額經費,更伴隨無可迴避的安全風險。一旦營運商選擇卸責,社會就只能接手所有最沉重的後果。
國際經驗早已證明,多數核電廠的最終除役成本,都大幅超出當初的預想,核廢料的長期儲存與最終處置的規劃更是全球共同的難題。這正是核能產業的核心矛盾:「利益私人化、成本社會化」。企業在營運期間享受收益,但當龐大的壞帳浮現時,卻透過破產或政策漏洞脫身,讓全民替其收拾爛攤子。德國THTR-300並非個案,而是核電制度風險的縮影。
台灣同樣不能自外於這項警訊。核一、核二、核三廠的除役作業正在進行或即將展開,高階與低階核廢料的處置經費早已動輒以百億起算,且仍不斷上修。低階核廢料處置場多年難產,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更是遙遙無期。倘若進度延宕或成本失控,國庫終將成為最後支付者,而全體納稅人也將被迫成為「最終買單者」。
值得反思的是,當擁核者持續高喊「核電便宜」時,他們口中的便宜往往僅指短期的發電成本,而不包括需跨越數十年的除役與核廢料管理費用。真正昂貴的不是電價,而是被無限期延後、但遲早會浮上檯面的龐大債務。
德國的經驗再度提醒我們:核電不是便宜的能源,而是跨世代的債務陷阱。若台灣希望打造真正公平、安全、永續的能源未來,更應加速推動各式的再生能源、強化電網韌性、節約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讓能源轉型建立在安全且可永續的基礎上,而不是沒有世代正義的把風險留給下一代。
能源政策最重要的不是短期口號,而是長期責任。選擇哪種能源,就等於選擇哪一種未來。台灣不能重蹈德國THTR-300的覆轍,更不能讓後代背負我們不願面對的核電借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