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英國情報機關軍情五處(MI5)向國會發布罕見警示,直指中國情報人員假扮獵人頭、顧問或企業人士,透過LinkedIn等職業社群大規模接觸英國議員、智庫與專家,試圖蒐集敏感資訊與影響國會活動;此一警示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北京「對外友好與對內滲透」雙重策略的最新一環,揭示出中國在對外宣稱和平合作之餘,亦運用更隱蔽、制度化的滲透手法追求戰略利益。

英國升高警戒的意義:從單一案件到體系性風險

MI5此次不僅點名兩個可疑LinkedIn帳號(Amanda Qiu、Shirly Shen),還強調這是「有針對性、規模廣泛」的行動,並配合政府提出一套反制計畫(包括加強加密技術、修法規管政治獻金與為地方選舉候選人提供安全簡報);英國官方把此類活動視為對民主制度的系統性侵擾,反映出英方不再把這類問題視為零星情報事件,而是將之上升為國家安全與民主保護的長期課題。

真實案例與歷史脈絡:滲透手法的延續與升級

然而英國並非首例;過去幾年MI5、英國檢方與國會曾針對「捐款干預」、「學術滲透」與「商務掩飾的間諜活動」發出警告;此次以職業社群為工具,更顯示出情報行動正借助數位平臺放大規模與隱蔽性;北京對外強調「和平發展」、「經貿合作」,但同時透過偽裝的招聘、出差贊助或研究合作,長期建立影響路徑,目的是取得政策資訊、影響話語場並在必要時擴大政治資本。

英國升級警示的國際影響力:示範作用與連鎖反應

英國作為重要民主國家,其情報機構公開警示具有示範效果;一方面促使其他國家檢視自家政治圈與學術界的廉潔與防護機制;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跨國合作以共築防線;英國的回應(從資安投資到選舉規範改革)將成為民主體系如何面對「混合滲透」的參考模式,並可能推動西方盟國在對華政策上更具協調性與防範性。

對臺灣的直接啟示:滲透無國界,防線必向社會延伸

對臺灣而言,MI5的警示具有三重提醒;一是北京的滲透手法多元且善用社群平臺,臺灣政界、學界與企業亦是目標;二是滲透不單為蒐情報,也試圖透過長期關係建立影響力,改變政策或輿論走向;三是單靠國防或情治力量防堵有限,必須把防線延伸到選舉、學術合作、企業投資與社群媒體等整體社會體系;臺灣應把「議員被接觸」視為系統性風險,並採取制度化的防護措施。

向國際說明:如何把中共對臺滲透事實化為全球共識

臺灣在向國際揭露中共滲透時,應採取「證據+案例+制度建議」三步策略;一,公開化可驗證的接觸紀錄與通聯跡證(在不危及情報來源下);二,把臺灣遭遇的滲透案例以白皮書或會議形式分享給民主盟友;三,提出具體的跨國合作方案(例如共同審核職業社群平臺上的可疑帳號、共享間諜行為樣態數據、協調對外資投資審查標準);藉由制度化、專業化的揭露,可把道德譴責轉為國際政策行動。

國際社會能做的回應:從資訊共享到法律框架的補強

民主國家應在三個層面協作;短期加強情資共享與平臺合作以即時阻斷(例如共同通報可疑帳號);中期在國際論壇制定「網路與認知滲透」的行為準則與透明標準;長期推動法律工具(如外國勢力登記、選舉干預刑責與跨國追蹤金融流向)以降低敵對勢力利用開放體制的漏洞;可藉由此次英國的反制計畫作為起點,但需仍跨大西洋與亞太建立更多連結。

結語

MI5的警示再次提醒我們,現代國家安全已不再只靠軍備與邊界管控,而是深入到政治、學術、商務與社會網絡的每一處;對臺灣而言,重點在於把「被接觸的個案」上升為制度化防護工程,並以透明、專業與國際協作,讓民主社會的開放不淪為外國滲透的可乘之機;只有把單點的警報轉為跨域、跨國與跨部門的長期防線,才能真正守住民主的彈性與社會的自主決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