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教宗良十四世在卡斯泰爾甘多爾福的氣候正義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強調全球宗教、科學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是保護地球共同家園的核心力量。他並未從技術或外交切入,而是從信仰出發,提醒世界氣候危機是一場「正義危機」,因為受害最深的往往是本就脆弱的族群。
教宗良十四世擔任的是一項延續而非開始。他承接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所奠定的生態神學與行動主義基礎,並推向更廣闊的跨宗教合作格局。當方濟各在任時與伊斯蘭、猶太、佛教領袖共同簽署綠色宣言,象徵三大宗教為地球立下共同誓言;良十四世則將這股能量導向具體行動,例如推動全球信仰環境行動網絡,讓各宗教團體在城市創建綠色空間、在農村導入永續農業、在地區衝突中協商水資源管理。他們共同打造一種跨宗教永續治理的新模式,讓宗教不再被視為僅有儀式與教義的保存者,更是環境正義的推動者。
信仰的力量之一,來自信仰者使人感受到「責任不可推卸」的事實。教宗良十四世直言上主將問我們的回答,地球是否因我們而變得更好或更壞。這不是對神學的考試,而是向每一個人遞送的道德問卷。這份問卷涵蓋貧困、遷徙、健康、文化與土地存續,亦直指全球政治經濟體制的失衡。教宗批評否認氣候變遷與對氣候變遷冷漠是人類良知的失職,也呼籲宗教必須與科學站在一起,彌補世界行動的缺口。
跨宗教行動主義的特點是,不以差異為焦點,而是以共存為前提。教宗良十四世延續方濟各的青年策略,強調世代合作。他鼓勵青年以信仰推動科學、以正義驅動政策,因為他們既是當下行動者也是下一代承擔者。當不同信仰青年共同種下一棵樹,象徵的不只是綠化,而是文明的共同未來。
教宗方濟各被譽為「氣候教宗」,透過2015年的《讚美主》通諭,將環境保護提升為天主教核心教義,批評消費主義與技術崇拜,呼籲全球「生態皈依」,並直接影響《巴黎協定》的達成。他不僅發布2023年《讚美天主》使徒勸諭,要求已開發國家承擔歷史排放責任,還推動梵蒂岡禁止投資化石燃料、設立「Laudato Si’行動平台」,要求全球教區制定7年減碳計畫,至今已有超過1,200所天主教大學與18%教區響應,奠定天主教環保神學與制度基礎。
繼任的良十四世上任後,迅速將氣候議題列為任內三大優先之一,並在2025年10月1日的「為氣候正義帶來希望」會議中,承諾梵蒂岡於203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目前太陽能板覆蓋率已達92%。他更在10月9日發布首份教宗文件《祂愛了你》,要求各教區設立「生態基金」補助氣候受災窮人,並推動「氣候簽證」保護氣候難民,展現從神學到財務、政策的全面行動。
良十四世不滿足於演講,而是將方濟各的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從梵蒂岡自身脫碳、教區減碳目標,到原住民參與的亞馬遜生態網絡與全球宗教領袖聯署,兩位教宗共同建構「神學建構、制度改革、全球倡議」三大支柱,使天主教會成為氣候行動的領頭羊,而非僅止於道德呼籲。
若從國際治理視角觀察,宗教正在形成「第四條永續路線」。第一條是科學及政策制定,第二條是資本與市場調整,第三條是公民運動。如今宗教力量正站到與其他三者等量齊觀的位置,以道德敘事補強制度改革,以信念溝通超越地緣政治的牆。
台灣也身處這個道德呼聲所指向的世界。空汙中呼吸困難的老人與孩童、受氣候災害重創的沿海弱勢社區、能源轉型引發的政治撕裂,都讓我們體會到教宗談的不是遙遠的理想,而是我們早已置身其中的困境。這項跨宗教傳承提醒台灣,永續不是科技工程而已,更是一場道德選擇。人類文明正面臨一次關於責任的集體考驗。當教宗關切氣候變遷,真正的重點,是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共同家園的守護者,並且採取行動。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