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央視11月9日播放一段名為〈起底台獨沈伯洋〉的影片,指控沈伯洋「涉嫌分裂國家罪」,並揚言將啟動全球通緝。影片以「司法行動」為包裝,實則是一場精心策畫的政治演出。它將沈伯洋的公開言論剪接成「犯罪證據」,卻全然避談台灣民主制度與言論自由的脈絡。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公安部門竟以國家安全為名聲稱要跨國追捕,這種「司法越界」的威脅,已不僅針對個人,而是對整個台灣社會的恐嚇。沈伯洋回應說,中共沒有任何權力干預台灣人民的自由,這場鬧劇正好證明威權體制的虛弱與恐懼。
自從北京頒布所謂《懲治台獨22條》後,中國開始把政治宣誓化為法律武器,授權公安、檢察與法院對被認定為「台獨頑固分子」的人士進行缺席審判與財產沒收。這種制度設計,目的在於製造恐懼與管控思想。凡是主張台灣主權、支持民主制度或批評中國當局的言論,都可能被冠上「分裂國家」的罪名。法律被轉化為意識形態的延伸,成為懲罰異議、維繫專制的手段。沈伯洋事件,是中共法律戰的最新樣本。
中共深知這樣的指控難以在國際上立足,卻仍堅持高調操作。原因在於,真正的戰場並不在法庭,而在輿論與心理層面。當央視以莊嚴的口吻宣稱「依法追捕」,其目的在於對台灣民眾灌輸恐懼,讓人們在發聲前先自我審查,讓批評中國的言論逐漸沉默。這種策略同時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試探——觀察民主國家是否會譴責,或默許中國以「司法正當性」之名進行政治追殺。若外界反應冷淡,北京便能宣稱「國際社會默認一中原則」,進一步侵蝕台灣的主權敘事。這是一場結合法律、宣傳與心理操作的複合戰,其殺傷力在於使恐懼滲入人心。
根據《國際刑警組織章程》第三條,凡涉及政治性案件皆不得發布紅色通報。中國若以「分裂國家」為由通報,極可能被視為政治迫害而遭駁回。即便如此,北京仍願意耗費資源進行宣傳,正因明白「能不能抓到人」並不重要,重點是「讓人相信會被抓」。這種心理威懾的價值,遠高於真正的司法成果。對台灣而言,這是中共將長臂管轄向外輸出的新階段——從過去針對港人、異議者、記者,逐步延伸到台灣政治人物與公民社群,試圖在全球範圍內重塑「中國人不准反中」的恐懼秩序。
這起事件也提醒世人,中共對台灣的壓迫已從軍事與經濟層面轉向法律與話語層面。它不再單純以戰機繞台或貿易封鎖示威,而是試圖用「司法正當化」的手法,讓威權的邏輯滲入國際體系。若任其發展,未來任何批評中國的台灣人,甚至在第三國發表言論,都可能被列入「黑名單」。因此,台灣除了強化國防,更需建立國際法律防護網,確保公民在海外的安全與權益。民主盟友亦應警覺,中國這種長臂司法若不被制止,終將威脅整個自由世界的法治原則。
沈伯洋事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共如何將法律變成政治工具,當威權政權以通緝之名壓制思想,真正的勇氣,是繼續堅持說出真話。自由不該成為罪名,批評不該被通緝。面對恐懼最好的反擊,不是沉默,而是更清楚地表達信念——台灣屬於自由世界,而不是極權的法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