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NO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NO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中共怕的不是潛艦,是台灣敢自己造潛艦

    2025.11.12 | 09:25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下水,不只是科技成就,更是戰略意志的展現。它象徵台灣有能力、自主地守護自身安全。然而,這項進展也觸動了北京最敏感的神經。中共迅速展開多層次的輿論攻勢,將潛艦國造包裝成「笑話」、「浪費」或「政治秀」,試圖在心理層面擊垮台灣民眾對國防自主的信任。中共官媒與附屬帳號大量散播「潛深不足」、「噪音太大」、「潛艦只是鋼殼」等說法,甚至假冒軍事專家評論,營造專業氛圍。這些內容再透過社群平台滲入台灣,讓「國造潛艦」被誤導為「自我安慰的工程」。這正是典型的認知作戰手法:先模糊事實,再削弱信心。北京刻意把潛艦議題政治化,操作「內部分裂」。輿論中充斥「潛艦是民進黨選舉工具」「圖利特定廠商」的說法,讓軍事議題被拉入黨派對立。這種操作並非偶然,而是中共長期熟練的「離間術」——讓台灣在最該團結的國防議題上自我爭吵。也在國際層面操作「孤立敘事」。中共媒體宣稱「無國願助台灣造艦」、「技術來源可疑」,刻意掩蓋實際上美、英、荷等多國專業團隊提供顧問協助的事實。這類話術目的在於削弱台灣的國際自信,讓民眾以為「世界都不挺我們」。然而,當海鯤號成功下水時,中共口徑又一轉,改以戲謔語調稱其為「鐵棺材」、「潛不過台海」。這種從抹黑到嘲諷的節奏,正是認知戰常見的「反向稀釋」策略:當技術攻擊無效,就以嘲諷來消解成就。北京想傳遞的訊息不是理性分析,而是情緒暗示——「再努力也沒用」。北京將輿論攻勢與軍事施壓結合。海鯤號下水期間,中共軍機、艦頻繁擾台,並藉官媒同步渲染「解放軍隨時能封鎖台灣」的說法。這種「軍演配話語」的組合,正是中共新型混合戰模式:一手製造恐懼,一手操控輿論。面對中共的攻擊,台灣政府應在安全範圍內主動揭露工程進度與實際成果,避免被虛假訊息搶走敘事主導權。且媒體與教育應持續強化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使社會能辨識認知戰手法。北京對海鯤號的焦慮,其實正反映它對台灣自主意識的恐懼。這艘潛艦的真正力量,不只在鋼鐵與科技,更在於背後那份「不再依附」的決心。當中共忙著抹黑時,台灣已經在行動中回答:我們不只在造艦,也在造未來。
  • 投書 中共通緝的不是人,是自由

    2025.11.10 | 14:44

    中共官媒央視11月9日播放一段名為〈起底台獨沈伯洋〉的影片,指控沈伯洋「涉嫌分裂國家罪」,並揚言將啟動全球通緝。影片以「司法行動」為包裝,實則是一場精心策畫的政治演出。它將沈伯洋的公開言論剪接成「犯罪證據」,卻全然避談台灣民主制度與言論自由的脈絡。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公安部門竟以國家安全為名聲稱要跨國追捕,這種「司法越界」的威脅,已不僅針對個人,而是對整個台灣社會的恐嚇。沈伯洋回應說,中共沒有任何權力干預台灣人民的自由,這場鬧劇正好證明威權體制的虛弱與恐懼。自從北京頒布所謂《懲治台獨22條》後,中國開始把政治宣誓化為法律武器,授權公安、檢察與法院對被認定為「台獨頑固分子」的人士進行缺席審判與財產沒收。這種制度設計,目的在於製造恐懼與管控思想。凡是主張台灣主權、支持民主制度或批評中國當局的言論,都可能被冠上「分裂國家」的罪名。法律被轉化為意識形態的延伸,成為懲罰異議、維繫專制的手段。沈伯洋事件,是中共法律戰的最新樣本。中共深知這樣的指控難以在國際上立足,卻仍堅持高調操作。原因在於,真正的戰場並不在法庭,而在輿論與心理層面。當央視以莊嚴的口吻宣稱「依法追捕」,其目的在於對台灣民眾灌輸恐懼,讓人們在發聲前先自我審查,讓批評中國的言論逐漸沉默。這種策略同時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試探——觀察民主國家是否會譴責,或默許中國以「司法正當性」之名進行政治追殺。若外界反應冷淡,北京便能宣稱「國際社會默認一中原則」,進一步侵蝕台灣的主權敘事。這是一場結合法律、宣傳與心理操作的複合戰,其殺傷力在於使恐懼滲入人心。根據《國際刑警組織章程》第三條,凡涉及政治性案件皆不得發布紅色通報。中國若以「分裂國家」為由通報,極可能被視為政治迫害而遭駁回。即便如此,北京仍願意耗費資源進行宣傳,正因明白「能不能抓到人」並不重要,重點是「讓人相信會被抓」。這種心理威懾的價值,遠高於真正的司法成果。對台灣而言,這是中共將長臂管轄向外輸出的新階段——從過去針對港人、異議者、記者,逐步延伸到台灣政治人物與公民社群,試圖在全球範圍內重塑「中國人不准反中」的恐懼秩序。這起事件也提醒世人,中共對台灣的壓迫已從軍事與經濟層面轉向法律與話語層面。它不再單純以戰機繞台或貿易封鎖示威,而是試圖用「司法正當化」的手法,讓威權的邏輯滲入國際體系。若任其發展,未來任何批評中國的台灣人,甚至在第三國發表言論,都可能被列入「黑名單」。因此,台灣除了強化國防,更需建立國際法律防護網,確保公民在海外的安全與權益。民主盟友亦應警覺,中國這種長臂司法若不被制止,終將威脅整個自由世界的法治原則。沈伯洋事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共如何將法律變成政治工具,當威權政權以通緝之名壓制思想,真正的勇氣,是繼續堅持說出真話。自由不該成為罪名,批評不該被通緝。面對恐懼最好的反擊,不是沉默,而是更清楚地表達信念——台灣屬於自由世界,而不是極權的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