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週內,中國國民黨(KMT)黨主席 鄭麗文 出席一場「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紀念會,但該活動中卻將涉嫌為中共間諜的 吳石 也納入紀念對象,遭 大陸委員會(MAC)強烈譴責,指其模糊歷史清晰界線。 在這樣極具象徵意義的場合,鄭麗文卻未展現出對受難者的尊重與歷史反省,而更像是在操作政治姿態,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

首先,追思「白色恐怖」本該是台灣社會對歷史不義的反思與被害者的敬意,而非政治操作的場域。根據媒體報導,MAC對這場追思會的對象安排提出「違反歷史常理」的批判。 若將與中共關聯的疑似人物納入受難者名錄,勢必降低整個紀念儀式的信賴度與純粹性。這樣做不僅傷害受難者家屬的感受,也使「紀念」變質為政黨博取形象的工具。

其次,鄭麗文作為在野黨的領導人,理應展現出歷史負責、跨黨對話的誠意,而非選擇在高度敏感的歷史場域中進行黨派表態。儘管她稱「該場追思會並非為吳石等人設計紀念」,但媒體指出該場活動仍將其納入對象範圍。 這種「含糊其詞」的處理反而令人質疑其政治立場清晰度:究竟是真誠紀念還是巧妙將特定對象貼標籤、企圖借歷史合法化當前政黨利益?在民主社會中,政治人物使用歷史事件必須格外謹慎,否則會造成傷害共識的副作用。

最後,這件事暴露出台灣當前政黨對於歷史記憶的分歧與操作空間。當政黨將歷史受難、紀念儀式與當前政治利益掛勾時,不只是對歷史受害者的不敬,也削弱社會集體記憶的深度。我們值得反問:台灣是否準備好讓歷史回憶被政黨化,還是應該維持一個跨黨派、全民皆能參與的不義反省平台?

呼籲:政府應制定明確、超越黨派的「歷史受難者紀念法規」,媒體與民間也應監督確保追思活動不被政黨工具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