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近期宣布全面發展「主權AI」,試圖在全球AI競爭中成為美中之外的第三勢力,建立自主、安全、可控的AI產業生態系統。這場政策推動不只是科技計畫,更是國家戰略的延伸,標誌著AI時代的「數位主權」正式成為國家安全與產業政策的核心議題。

韓國於2025年9月成立「國家人工智慧戰略委員會」,由總統李在明親自擔任委員長,並發布AI國家發展戰略,提出在2027年前投入5300億韓元建置國家級算力與AI基礎設施,目標是進入全球前三大AI強國。這項戰略強調「全端自主」(full-stack autonomy),從算力晶片、演算法、資料中心到應用服務都要國產化,特別是強化韓語與在地產業專用模型的研發,以確保數據主權與技術安全。這樣的策略既是產業升級,也是國家治理模式的變革。

在產業合作與基礎設施面向,韓國攜手輝達(NVIDIA)採購26萬顆AI GPU,用於建構主權AI雲與AI工廠,推動本地大模型訓練與產業升級。三星、SK集團、現代汽車與Naver Cloud等巨頭共同參與,讓AI技術深入半導體製造、自駕車、雲端運算與產業自動化領域。Naver Cloud更建置超過6萬顆GPU的算力叢集,專為本地資料與演算法創新而設,顯示韓國正以「國家級算力」作為AI產業競爭的起點。

在生態激勵上,韓國政府設計出兼具競賽與創新的機制。五大財團,包括LG AI Research、SK Telecom、Naver Cloud、NC AI與Upstage,被選為主權AI模型研發的核心團隊,並以半年為週期進行淘汰賽制,最終選出兩家進入決賽。政府同時建立公開排行榜,促進透明競爭與公眾參與,並以開放生態與開源戰略吸引全球開發者,打造能出口至第三國的AI解決方案。這樣的模式結合國家主導與市場活力,是「國家競技場式創新」的代表。

從國際視角觀察,韓國主權AI的雄心不只是技術挑戰,更是地緣政治的回應。面對美中科技壁壘,韓國希望成為「第三選擇」,降低對兩大強權的依賴,同時保持科技合作的彈性。這也是一場「自主性」與「互聯性」的平衡挑戰。韓國能否在開放中保持自主、在競爭中建立標準,將決定其能否真正成為AI強國。

整體而言,韓國主權AI的發展政策不僅是一場科技競賽,更是一次國家治理思維的轉型。韓國主權AI展現了政府與產業深度結盟的戰略企圖,把AI當作與電力、鐵路、網路同等級的基礎建設。這不只是韓國的AI計畫,更是全球主權科技競賽的新標竿。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